今年一季度,武钢股份实现净利润3025.78万元,同比进一步下降至93.41%。邹继新直言,公司资产负债率达70%左右,经营实体普遍效益不好,偿债压力大,减人、减债还任重道远。
离开武钢前,张玉已经是武钢股份经营财务部门的一名财会干部,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离退休仅剩2年时间,自己却被厂里的人员优化政策“一刀切”回了家。
“一个部门100个会计有30个被裁。”张玉说,离岗待退休后,自己每月只能从厂里拿到2500元,“现在物价飞涨,一把白菜都要五六块钱,离岗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了”。
张玉说,去年12月,武汉钢铁集团(下称“武钢集团”)开始全面动员临近退休年龄的员工离开岗位等待退休。她所在的部门,经协商决定,为公平起见,离退休5年内的,按年龄大小“一刀切”,年龄线设在男工55岁,女工45岁。
武钢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旗下武钢股份将总的减员目标(按人均1000吨钢核算)下达到各二级单位,再由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减员增效方案,原则上遵循“一企一策、一人一策”。
武钢股份向本报记者提供的《减员增效实施方案》显示,总体目标是“以2015年10月末股份公司在岗人数为基础,用3个月的时间,即在2016年2月底前精简优化在岗职工6000人”。
纵观整个武钢集团,精简优化在岗职工的数字则更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对外表示,武钢集团正在进行人员分流,将有半数员工不再从事钢铁主业。
马国强称:“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8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那么只能有3万人炼铁、炼钢,可能有四五万人要找别的出路,这就是武钢在做的事情。”
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人员如何进行安置?马国强表示,武钢集团将会采取多种途径分流员工。一是采用国家推动的钢铁、煤炭去产能里面谈到的,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之内的,如果这个员工没有工作能力或者没有工作愿望,可以离开岗位等待退休;二是开展业务回归内部转岗、发展非钢产业来消纳部分职工;三是与地方政府、其他用工企业进行对接,组织劳务输出,为职工寻找新岗位等;四是鼓励员工自主创业,各单位亦可结合自身特点和员工技能水平,开展多渠道安置分流员工。
显然,张玉属于第一类分流人员。与张玉一样,今年初,归洁结束了25年武钢股份烧结厂二原料车间劳资员的生涯。“快50岁的人了,走出武钢还能融入这个社会吗?”告别熟悉而安稳的工作方式,归洁一度感到不安和彷徨。但天性豁达的她,很快走出情绪的低谷,经朋友介绍来到一家刚挂牌的物业公司做会计,干得风生水起。
而45岁的武汉化工区协警王为则是武钢第三类分流人员。由于钢铁行业不景气,武钢重工关停并转了持续亏损、扭亏无望的经营单元和生产线,部分员工先后轮岗、待岗。有着25年工龄的王为就是其中一员,他曾是武钢重工下属武汉冶金公司的一名车床工。
武钢重工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吴瑞建打听到,武汉化工区封闭园区正在招聘协警。通过牵线搭桥,武汉引航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和武钢进行了接洽,不料竟有50名工人报名。
经过多方面的培训,35名武钢转岗职工被安排上岗执勤,他们都曾是武钢重工生产一线的工人。王为笑着告诉本报记者,没想到离开武钢后,工资还比原来多了500元。
据武钢官方统计,经过近5个月的努力,武钢集团已完成1.4万名员工的人员分流工作。武钢集团副总经理、武钢股份总经理邹继新表示,目前集团还有5万多人,一部分是为钢铁生产服务的工人。从人均吨钢产量等指标来看,“企业仍存在劳动生产力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这个是迟早要解决的。”
武钢股份最新发布的2015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去年亏损75.1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83.38亿元,同比下降41.29%。钢材市场持续低迷,钢材价格以及原料价格持续下跌,部分高价钢铁品种比如冷轧、硅钢等订货额出现不同幅度下降,业绩同比亏损。
今年一季度,武钢股份实现净利润3025.78万元,同比进一步下降至93.41%。邹继新直言,公司资产负债率达70%左右,经营实体普遍效益不好,偿债压力大,减人、减债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