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不打烊书店12时辰:形形色色的过夜人和夜晚温暖的灯
澎湃新闻记者 周琦 实习生 高亮
10月10日午夜的湖北武汉澳门路,卓尔24小时书店营业员胡鑫雷又看到68岁胡大爷在店内出现。
过去一个多月,胡大爷几乎每天深夜都会到卓尔书店看书,他时常是在椅子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离开。
卓尔书店2014年11月从一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中,单独划出400平方米,开设了武汉首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2018年,马云、陈东升、雷军等都曾到这家书店打卡。
过去5年,像胡大爷这样夜不归家人,在这家不打烊书店还有很多很多:有八十多岁的流浪者、有出走的少年、还有失恋女孩、抑郁失眠者,或是第二天清早要去赶火车、飞机的外地人……
胡鑫雷说,来书店度过漫漫长夜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他们也不会上前问原因。
书店店长王宁10月17日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24小时书店,就像一个城市的温度计,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温度,作为书店人,他希望24小时书店能成为城市夜晚最温暖的一盏灯,温暖所有“不想回家的人”。
“二战”的考研女生
深夜的书店会有人么?
书店店长王宁说:“当然有,每天都有。”
他拿出手机,相册里一个女孩,坐在书店一楼的角落里正在认真读书。女孩几乎每天下午都来,带着桌子,有几个月了。每天下午来,晚上走。
10月10日晚上10点,24小时书店营业员胡鑫雷努了努嘴,眼睛望着二楼说“她来了”。
女孩娇小可爱、戴着眼镜,她面前摆着一张可以升降的小桌,桌子上摆着几本书、一台iPad、一个水杯和一个略显童趣的充电宝。
“我是不是太高调了?”化着淡妆的女孩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有时候有人会偷偷拍我,有点困扰。”
女孩叫王莹(化名),今年24岁,住在书店附近,她是为了考研深夜到书店看书。
王莹考研前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时有老师建议她去幼儿园,做一名幼师,但她还有梦想——考上武汉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去年她虽然过了国家线B区,但离她心仪的专业还有点差距。
“还是不甘心,后来才知道我考的这个专业学生本科学的是5年。”从今年5月开始,王莹决定“二战”,“你知道在家里是学不下去的,有时候会偷懒”。
王莹早上就在附近的图书馆复习,下午图书馆关门后,她就会到24小时书店,一直学到晚上11点回家。
保安们都记得,王莹的妈妈会骑一辆电动车接女儿回家。
“后来我不让她接了。”王莹说,妈妈为了照顾她和正在读高中的弟弟读书,付出了很多,辞了工作全职陪护,“每天中午给我送饭,晚上来接,太辛苦了,我不让她来接我了”。
第一次考研压力太大,落榜后的王莹很失落,经过一段时间调整,现在心态好了很多,“最近在复习专业课,每两天写完一支笔,狂写狂写”。
王莹说,现在她不害怕了,“至少我为了梦想在努力”。
书店的营业员小亮(化名)在24小时书店上夜班一年多了,他也是为了考研才到书店里工作的。每天上班,他都在看自己的考研资料。除了像王莹、小亮这样挑灯夜战的考研学生,在24小时书店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就是在书店“秉烛夜读”留宿的过夜人,他们之中有流浪者、出走少年、失恋女孩、抑郁失眠者,或是匆匆路过的赶路人……
书店留宿的过夜人
王莹认真复习的时候,一位老大爷在一旁的书柜上挑书。
老大爷个头不高,戴着一副老式眼镜,头发乱糟糟的。连续几个夜晚,他每晚9点多准时到书店。
老大爷总是带着玻璃水瓶,有时候带着自己的书,这几天都在看《白夜追凶》。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在书店轻悠的音乐中,慢慢睡着。只有一次,他拉了一把椅子,搭上腿,想睡得更舒服点,保安上前小声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为。
老大爷微微点了点头,又闭上了眼睛。
“他看书很认真,每天都是来了就看,看着看着就睡着,醒了继续看,有时候我下班他还没有走。”胡鑫雷说,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
老大爷姓胡,68岁,退休3年了,从小就喜欢看书,但以前家里有事拖住了没能看书。因为住在附近,在看到报纸上报道这个24小时书店后,就时不时来一下,最喜欢看战斗类、悬疑类的书,三天可以看完一本。
10月9日凌晨,24小时书店仍有四个顾客,陈伟(化名)是其中一位。这天晚上他11点半来书店,一直坐在角落看书。
30岁的陈伟是湖北黄冈人,刚失业,正在找工作。他说,以前他就租住在附近,2015年就来过这个书店。“十一”出去散了一段时间的心,现在没有租房子了,有时候晚上住在旅馆,有时候就在书店看书。
陈伟说,他有时候白天到处逛逛,晚上就来书店看下书,过一夜。“有时白天也不想动,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感觉没什么动力了,一直拖着拖着。”
陈伟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两三个月,他有时找个地方洗个澡、换个衣服,“我姐、我妈都在附近租了房子,但不想过去”。
“平时就捧着手机玩,刷视频刷得头痛,感觉真是麻木,其实看书的时候,心里平静一些。”陈伟说,如果在上班的话,或者有朋友,根本没想到来看书,自己也不是书迷,有时心里烦躁,找点书看,心里安静一点。
在陈伟身旁,一个脸上稚气未脱的少年,手里抱着一本《鬼吹灯》,斜躺在二楼的沙发上睡着了。
凌晨一点多,他突然醒了。少年16岁,他揉了揉眼睛,说这是他第五次到这个书店过夜了。
“读不下去书了。”这个少年说,自己被父母送到书店附近的汽车修理厂当学徒,每个月有两三百块钱的生活费,管吃管住,平时学一下洗车、补胎,修理厂到书店只需步行10分钟。
为什么不在修理厂过夜呢?少年不愿多谈。这天晚上,他凌晨两点离开了书店,早上七八点又来到了书店,此后几天再也没有出现。
曾有人在书店过大年夜
胡鑫雷也是整夜整夜地看书,他说,自己在书店工作的这一个多月已经看了20多本书,这比他以前几年看的书都要多。
胡鑫雷和小亮轮流值夜班,就像两根平行线,基本碰不到面。上夜班的时候是不能睡觉的,只有一本本看书,这种节奏比他在英语培训机构上班时慢很多。
胡鑫雷大学学的英语专业,但他感觉自己并不适合教书。而且培训机构工作压力太大,那时候他总是失眠,有一两个星期整夜睡不着。在网上看到了书店的招聘信息,就来书店了。虽然书店的收入比干培训时要少,但他很满意自己的现状,他说,自己有两个白天能够干自己的事,也想趁这段时间沉淀一下自己。
57岁的保安曹师傅去年清明节到书店上班,已经一年多了,有夜班保安轮休他就顶班。“我以前种了400亩地啊,还不是为了孩子。”曹师傅是安徽人,在老家是种粮大户。孙子出生后妻子先来武汉帮忙了,他随后也来了。
让曹师傅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的一个流浪汉,在书店里呆了一个多月,不大换衣服,来的时候总背着一个包,拿着一本书在椅子上睡觉。
“对待流浪汉,或者来书店过夜的人,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就行。”曹师傅说,碰到不文明行为或者读者打呼噜了,便会上前提醒。
48岁的何师傅2014年就开始在书店上班,夜班已经三四年了。
何师傅说,有失恋的女孩在书店里哭,有人为了节约钱在书店里蹭一晚,有离家出走的,有来打卡的、失眠的……有的人在书店里一呆就是一两年,几百个夜晚,但他和他们几乎都没有交流。
给何师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个女孩,一个男孩。
“那个女孩长得挺漂亮。”何师傅说,女孩20多岁,一年多时间,从夏天到冬天,女孩几乎每天晚上都在书店度过,女孩每次来就带着两个大包,放在椅子旁就开始看书,“总是很安静,是挺认真看的那种”,冬天就从包里拿出一件大衣,盖在身上。
何师傅有时候很疑惑,女孩怎么吃饭,看起来干干净净的,是在哪里洗漱的,她白天在哪里,哪里来的钱生活,他猜测女孩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
有一天何师傅在网上看到了武汉青山区一个母亲在找自己离家出走的孩子,看起来和这个女孩很像,他打电话报了警,警察来核实后,并不是青山区出走的这个女孩。他问这个女孩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女孩什么都不愿说。几个月后,女孩再也没来。
还有一个不到二十岁的男孩,前年10月开始,整天呆在书店里,从来不看书,就在那里玩手机。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劝男孩找份工作,但男孩不愿意。
男孩有时候就到对面医院的卫生间冲洗一下,一开始家里人给他寄钱,经常去附近买肯德基吃,到后来就没怎么看到他吃正经的饭菜,再后来还找营业员借钱买东西吃。
大年三十那天,男孩也没有回家。何师傅劝男孩回去,男孩说不愿回家。直到去年四五月份,男孩再也没有出现在书店。
店长:“就算夜晚再黑,书店也会为你留一盏灯”
深夜里的不打烊书店,故事很多。
有八十多岁的流浪者、有出走的少年、还有失恋的人、失眠的人、抑郁的人,或者第二天清早要去赶火车赶飞机的外地人……到24小时书店过夜的并不一定都是为了来看书的人,无论是流浪汉、拾荒者,还是大学生、上班族,王宁说,正如他们愿意选择来书店过夜一样,书店也很愿意收留每一个“失意者”和“不归人”。
王宁说,提到24小时书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深夜读书”,大多数人白天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忙碌,无暇读书,“夜读”成了他们放慢脚步,提升自我,追求生活品质的一种新生活方式。让喜爱阅读的人不用担心夜晚十点的打烊钟声,也不用担心必须割舍正在看的故事,更不用担心午夜的清冷与孤独,“就算夜晚再黑,书店也会为你留一盏灯”。
在王宁看来,“24小时”也是一种承诺和追求,是书店人的一种“坚持”,希望引导人们把读书融入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得读书、思考,就像吃饭、呼吸一样让人习以为常。
“夜晚总是特别容易让人感受到孤单和无助,黑色让人放下所有的伪装,却也让他们敢于直面自己的模样,他们想要暂时远离人群,静静思考,却又害怕真的被人遗忘。”王宁说,因为在这里他们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读者”,哪怕他不是真的来看书的,但在这里所有人都一样,大家素不相识却又礼貌相待,大家互不打扰却能和平相处,没有人轻视你的失败,没有人嘲笑你的贫穷,也没有人去探究你“为什么不回家”。
王宁说,24小时书店,就像一个城市的温度计,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温度,作为书店人,他希望24小时书店能成为城市夜晚最温暖的一盏灯,温暖所有“不想回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