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一本高校在鄂招生尘埃落定,巴东一中再传喜讯:9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
从1998年考出第一个清华大学学生至今,巴东一中连续18年、累计81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他们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巴东籍子弟,少数民族考生也大部分没有使用加10分的优录政策。
其中,去年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创纪录地达到15人。以至于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对巴东一中校长宋发刚开起了玩笑:“伙计,你是啷个整的嘛?一个山角角落的学校,一年整出15个北大清华生!”
巴东,武陵山、巫山、大巴山交汇,交通、区位、财力均处劣势,巴东一中生源局限于本地。这么一片土地,怎么诞生了“北清班”传奇呢?
我们实地采访了巴东一中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高三年级老师和学生家长,他们关于学习、学生、老师和学校的点滴故事,看似寻常,却耐人寻味。
关于学习
给时间 给空间 给信心
高考前夕“闲书”照看
谭明慧(文科考生,考取清华大学):如果连着两节语文课,一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节课的前5-10分钟,一名同学上台演讲,要求脱稿讲,还可表演一番。第二节课前几分钟,另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一首诗或一段名言,讲述自己的理解。我当时推荐的名言是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胡娇阳(恩施州文科状元,考取北京大学):老师虽然严格,但注重给我们个人空间。作文课后,一般组织我们分小组讨论,互相修改,老师再集中讲评。老师也会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写作特点,建议我们看不同的书籍。
马芷蘅(文科考生,考取北京师范大学):高考在即,依然保留每周两节的阅读课。除了一些通俗杂志,看什么都可以。老师经常复印一些名篇佳作给我们阅读。高考前还可以看“闲书”,我不知道其他中学是不是也这样?
学习就像带球过人
龙希程(高三7班班长,考取武汉大学):每次会考后,老师要找每个学生谈心,学生也可主动找老师交流。我喜欢打篮球,地理老师刘德科也喜欢打篮球,我们是球友。文综开始大规模训练时,不适应,压力大,就找刘老师请教。他跟我讲,学习就像打篮球。球场上,拿了球,几个人立马上来围堵你,你作为主力又怕丢形象,稍一犯怵,这个球肯定打不好。一球在手,不妨呐喊几声,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鼓起信心来,这样带球过人、传递上篮的机会就会大很多。每次认真体会刘老师的话,都挺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