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月只能吃1斤肉到现在每餐都吃得精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民的获得感一路提升。
12月17日,家住南湖中央花园小区的77岁老人杜华中,与老伴的午餐是清炒菜薹、萝卜炒河虾、蒜苗炒肉丝、炖土鸡汤,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杜华中说:“这样一顿平常午饭,40年前想都不敢想。”
1980年,杜华中转业到武汉一家工厂,计划经济时代,买菜要凭菜票,买肉要凭肉票,而且都是定时定点供应。他一个月凭票只能买28斤粮食,几乎每餐都吃不饱。每个月能分配到1斤肉,但排队买肉的经历刻骨铭心。
“基本上是天一黑,大家就在菜场门口排起队,等着第二天大清早起来买肉。人不可能一直就在那儿站着,大家就搬个板凳,放个篮子,甚至还有人就在路边捡块砖头放那里占位子。”杜华中说,一个月一斤肉,买了瘦肉就不能买五花肉,买了五花肉不能买排骨。每次过年过节,才能买条鱼,而鱼买回了家,也不能立马动筷子吃,得放在桌子上看个两三天,等家里有重要客人来了才能吃。
每到冬天,只有萝卜、白菜、藕、土豆,而且定量供应,一户只能买一斤。杜华中回忆说,有时候碰到萝卜发烂敞开供应,大家就抢购回去,制成腌萝卜、酱萝卜,要吃很长时间。
杜华中说,老两口现在没事就去菜场逛一圈,挑喜欢吃的新鲜蔬菜,对照着养生菜谱做菜:藜蒿能降血压,木耳、黄花可以清血管,洋葱可以疏通血管……日子越过越精致。
40年过去,武汉市民的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饭碗里装的内容,已是霄壤之别。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40年来,武汉市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不但供应量巨变,品种也提档升级,农产品供给从“温饱型”向“优质型”转变。
197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359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40元。
1996年,武汉在全国较早探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作为“武汉模式”推广,当年低保标准为每月120元。现在经过先后15次提标,今年已达每月715元。
2004年,武汉在全省率先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低保标准为每年800元(每月66.7元)。经过10次提标,今年达到每月580元,增长了近8倍。
围绕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今年全市要完成21499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最后一批87个贫困村将脱贫出列。
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4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各种社会保障,让千万市民心中有底。
从出国要国家点名到现在国际航线已增到50多条
改革开放这40年,是一条武汉城市地位不断上升之路。
“第一次出国,感到武汉和西方差距太大。现在,这个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95岁的同济医院麻醉科教授金士翱,是武汉第一批出国人员。他颇有感触地回忆1982年第一次出国的场景,“那时候出国是非常稀罕的事,得国家点了你的名,才可以去。”
7天的德国之行给金士翱内心震动极大。他说:“感觉对方的医学水平太高,无论柏林、慕尼黑,还是萨尔州这样相对经济差点的地方,医学水平都很高。比起来,我们各个方面都很落后,像同济这样的国内顶级医院,连台像样的麻醉机都没有。”
“现在国际同行,都知道中国的麻醉学科,除了看北京上海,就要看武汉的同济医院。”金士翱说,现在德、美、英、日等国的众多医疗机构,都与同济医院密切合作互访。
改革开放40年,武汉与世界的全方位联系越来越密切,能见度空前提升。市统计局表示,武汉在世界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友好城市由1979年的1个提高到2017年的28个,国际航线由1998年的1条增加到50多条,通达世界五大洲。外国驻汉领事馆从无到有,法国、美国、韩国、英国领事馆相继落户武汉,数量居中部地区第一,常住武汉外籍人士达1.7万。
武汉在国内的分量,随着大城崛起,也日益吃重。
按照中央要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要成为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武汉要发挥核心作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武汉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汉要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
国家持续赋能武汉。近5年,武汉承担了8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示范区。就在最近,武汉又被国家委以重任,担负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
武汉正着力建设“中国第五城”,而经济日报与华顿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显示,武汉总分累计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位列中国第五。
记者马振华 贺亮 谢冰林 王刚 黄莹 黄师师 章鸽 杨帆 见习记者曾晗 通讯员 周钢 陈阳 吕雪 蔡敏 倪望明 彭燕娥 戴良军
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人在武汉 官方微信(v5daren)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