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该协会130名会员,遍布武汉城区41个区域进行全年观测,“从2008年到今年,我们对整个东湖区域鸟类观测的数据,能看出东湖的生态处于一个恢复性阶段。而从整个武汉市的范围来看,这些年间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让鸟类从种类到数量上都有明显增长,去年全武汉监测到的鸟类有321种,今年截至目前监测到330种,有稳定增长的趋势。”

珍贵白鹤,也认可了大武汉的生态环境
季节一到,沉湖看天鹅,东湖有鹊鸭,安山湿地的冬候鸟多达万只……颜军表示,鸟类正在形成武汉美景的新标签。
“最令人振奋的,是白鹤的到来。”颜军说,白鹤名列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极度濒危物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极为珍贵,“2010年开始,我们观测到白鹤在沉湖越冬。这几年冬季,每年都有2只-4只数量不等的白鹤在沉湖栖息,今年增加到了6只。”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数字变化,“白鹤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节构非常稳定,一般一对夫妻有1-2只幼鸟。两只出现,是一对夫妻。4只出现,是一家四口。而6只,则代表是两个白鹤家庭。”颜军介绍,白鹤对生存环境极其挑剔,从一个家庭到两个家庭的增长,说明沉湖湿地的条件已经获得白鹤的认可,“站在鸟类的角度上来讲,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点赞。”

观念更新,让环保的理念更科学更完善
城市湿地公园在强调生态维系的同时,也要兼顾游赏功能和科普功能,三管齐下。
“地处城市,终究要在人的舒适度和自然生态之间进行权衡,人的科学性越高,其中的取舍才会越合理。”董立坤说,湿地讲究生物多样性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市民们竖立了多物种共生的概念,从而推进了人们的对环境、对城市品质的认识。“以前说环保,很多人觉得就是种花种树,很少去想动、植物的生态关联。”董立坤说,近年随着对生态的重视和科普工作的推进,人们的环保观也越来越科学。
建设维护湿地公园,要从亲水植物培养到周边环境的维护,从湖水、陆地到滩涂的保存,进行一整套综合考量。这些年来,武汉除了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不少城中公园也进行湿地建设,如沙湖公园、解放公园都有规模不等的湿地区域,这些都给生存在城市中的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空间。而当人们学会善待环境,大自然总会回馈更多。“比如,在沙湖附近的楚河汉街,我们就观测到红隼在高楼筑巢。”颜军介绍,这说明,人们为环境所做的努力不是单向的,动物也在努力适应城市。
董立坤更认为,红隼这种食肉鸟类能在沙湖一带出现,是重要的生态标志,“越是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物种,越能显现生态链的完整程度。这说明沙湖一带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态体系,在城市中心,这是一个极可贵的现象。”
“接下来,希望人们能在浅滩、滩涂、自然消涨带等方面做进一步保留,当我们有了多样性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会有更大的进步。”颜军说。
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人在武汉 官方微信(v5daren)

查看评论(9)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