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王家巷码头趸船迁离 市民期待更加清爽的水岸线
武汉晚报讯(记者曹欣怡 通讯员朱素芳)10日上午9时许,在一些闻讯前来的市民们注视下,武汉王家巷旅游码头的一艘趸船缓缓迁离岸边,向江夏方向驶去。
眼看趸船渐渐远去,家住附近的李先生望着宽阔的江面,感慨地说,以前走在江边,岸上一看是21世纪,水上一看却像20世纪80年代,船舶锈迹斑斑,很影响武汉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现在好了,江面上的油污带、垃圾带减少了,连长江水都清澈了不少,视野也开阔多了。”
“武汉人有码头情结,但随着水运萎缩和环境保护的需要,部分码头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江汉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姚峻说。
据资料记载,1900年,清人冯启钧购置“利江”蒸汽机轮船,以“利记”公司之名开辟了一条从王家巷到武昌汉阳门的轮渡航线,揭开了武汉轮渡历史的首页。自那时起,武汉轮渡走过了119年的风雨历程。3月27日,这座百年老码头正式停止运营。
去年底,《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发布,江汉区承担长江核心区江汉段、汉江段共17个码头的优化调整工作。江汉区将17个码头整治任务下达到辖区内沿江的4条街道,按照时间节点督导推进,并组建测绘师、评估师、律师、审计师专业“谈判小组”,参与对企业资产评估和审定。
截至目前,16个码头已完成优化调整工作,27艘趸船迁出长江核心区。既有全市首个企业权属码头趸船,还有汉口最早的千吨级货运码头,以及全市第一个公务码头……
“目前只剩王家巷码头的最后一艘趸船未迁离了。”江汉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指挥部综合组负责人刘建文说,这艘趸船一端连接着1000多吨的栈桥,需要大型起重机等专业设备进行整体吊装,目前,指挥部正加紧协调,4月20日前将完成江汉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的全部工作。“到时候,更加清爽的水岸线将会展现在世人眼前。”
一曲终了成追忆
“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守护它身旁”,正是黄昏,夕阳把武昌江边沿线高楼照得金黄,江水也波光粼粼得闪烁着金光,在鄂航六码头,一名市民和着石本祥萨克斯的伴奏唱了起来。
每逢好天气,石本祥会习惯在黄昏骑电动车来到江边,一个小音箱当扩音器,对着长江吹奏一会萨克斯,其脚下江面上停泊的鄂工51号趸船便是石本祥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华中水下工程有限公司。
1978年,18岁的石本祥进入公司做重装潜水员,从事水下工程作业,“一套潜水服70公斤,一双铅鞋就要18公斤,在地上根本走不动”,石本祥回忆道,对于码头的回忆,石本祥觉得像家一样,是个依靠。3月23日傍晚,听说第二天码头要移走,石本祥背靠着老船吹奏了一曲《城里的月光》,表达不舍。
2018年12月15日,武汉出台《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启动两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优化调整,改善沿江风景。今年2月起,长江核心区和汉江核心区的103个码头、189艘趸船将整合集并拆除,计划今年4月20日前改造完毕。
鄂工51号趸船就停靠在鄂航六码头,位于龙王庙龙宫码头下50米处,根据优化调整总体方案,鄂航六码头被拆除,鄂工51号趸船迁到新洲双柳处理。
3月23日,是张亦建值守鄂工51号趸船的最后一晚,在岸上听完石本祥的萨克斯演奏,张亦建便回到船上,“明天船就要拖走了,要提前把行李收拾好”。
张亦建今年63岁,大家都喊他老张。1982年,19岁的老张进入华中水下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一开始在拖轮上当水手,因为眼睛不好,没多久便被安排到鄂工51号趸船上做饭,再后来的工作就是守船。
3月24日,老张等来了这里消失的一天。“这船比我的岁数都大,原来沉在江底下,1957年捞起来就停在这里”,老张指了指江边的趸船说。根据船上实物和多批史料推算,鄂工51号趸船制造于上世纪初年,或为英式登陆舰及测量船,1937年9月,为了抵御日军,国民党当局将部分民用和军用船只自沉在江阴、马当等长江江段,构筑起江阴防线。1957年,鄂工51号被打捞起来后被拖回武汉便一直停靠在汉口江边。
听说曾经工作的地方要搬离,不少退休老职工们赶来和老船合影留念。石本祥和老同事们很不舍,但也表示理解,“船搬走了,江面视野就开阔了,江滩就更整洁漂亮了……”
记者任勇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