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3月10日讯(记者王恺凝)3月8日下午2点左右,华中科大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重症监护室)内,医生为44岁患者老靳成功撤除ECMO(体外膜肺氧合),成为全国第一例清醒状态下接受ECMO治疗并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截至3月9日,同济光谷院区已在两周内为3名危重症患者成功脱离ECMO的辅助,实现100%存活。

  老靳是武昌医院药剂科的药师,在工作中感染新冠肺炎,2月16日住进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周后病情加重转进ICU接受了气管插管手术。然而效果不甚理想,2月28日,老靳突发呼吸骤停。

  “情况很紧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护心小分队队员周宁自2月14日以来一直驻守ICU。2月28日查房时,老靳因气道阻塞而呼吸骤停、心率突降、血压消失,周宁当即为老靳进行了胸外按压并成功心肺复苏,并于3月1日为他植入ECMO。

  大部分危重症患者都需要呼吸机辅助治疗,但气管插管病人中能够顺利拔管的却不多,很多患者即使最后上了ECMO也无力回天。老靳的突发呼吸骤停让周宁陷入了思考:危重症患者是不是必须首选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接下来的治疗中,他尝试将老靳的给氧浓度、支持压力、辅助次数等呼吸机参数调到最低,发现老靳的血氧饱和度仍然能维持在100%。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医生正在为患者撤除ECMO。记者金振强 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医生正在为患者撤除ECMO。记者金振强 摄

  “这说明我们现在通行的危重症患者的治疗策略还有要改进的地方。”周宁在病例分析会上提出,可以为老靳先拔除气管插管,再撤ECMO。一方面,拔管后可以让患者保持清醒状态,保留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和排痰功能,另一方面,尽早拔管可以避免气道开放导致的继发性肺部感染和呼吸机相关的肺炎及肺损伤。

  周宁的建议得到负责ICU的华山医疗队第四纵队领队李圣青的赞同。3月5日,他们为老靳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现老靳的血氧饱和度仍稳定在95%—100%。3月8日,老靳在清醒状态下,成功脱离ECMO的辅助,截至记者发稿前,各项生命体征良好。

  “在老靳之前的2例ECMO病人,我们都是先撤除ECMO,再拔管。”周宁解释,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后痰栓很多,很干,难以吸出。老靳的康复,意味着部分病人可以不需要气管插管辅助通气。“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后,氧合指数仍不理想的话,可考虑直接实施ECMO。因为ECMO可完全代替肺脏氧合功能,可以让肺脏充分休息,辅助的时间比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更长,可以为患者赢取更多时间。”

  2月9日至今,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一共接收60余名危重病人,其中20名病人已转为轻症。“3个接受ECMO辅助的病人的成功救治极大鼓舞了我们。接下来,我们还要探索更可行的治疗策略,形成可复制的危重症救治方案,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周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