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境外品牌涌入,光学技术发展,老手艺失去用武之地
■本报见习记者 魏凡 实习生 裘兰
如今,眼镜店遍布大街小巷,随便进入一家眼镜店都可以进行验光、磨片、配镜。然而在一百年前,即使是深度近视人们也不习惯佩戴眼镜,更不要说验光。
如今武汉市内为数不多的几家中华老字号之一的汉明喜来登眼镜,就创建于1918年,瞄准国内眼镜市场的巨大空白,并以精湛的手艺闻名江城。然而,百年风雨过后,当时代表着“高精尖”的眼镜已沦为大众消费品,而冰冷的机械也取代了大部分的传统工艺。如今,汉明喜来登眼镜受到外来品牌的冲击,面临着顾客老龄化严重、年利润仅为两三百万、一直难以壮大的难题。
往昔风云
十根金条换回的店面
早在汉口民众乐园修建前,“汉明眼镜”就已在汉口名声不菲。1918年,陈汉明以自己的名字在中山大道上创立了汉明眼镜店,且培养了一批“手艺打败洋人”的老匠人,是老武汉人眼中上档次的品牌。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出于种种原因,陈汉明将该店转让给了当时的汉口钱庄老板程毅卿。而正是有程毅卿的支持,才让汉明眼镜得以保存至今。汉明喜来登眼镜有限公司前任总经理李洪生介绍,“上世纪30年代末,因为局势动荡,汉明眼镜曾被迁至较为安全的法租界(今复兴街45号)。后来,通过程毅卿的多方活动,用十根金条换回了现在位于民众乐园旁边的店面。”
“在当时,汉明代表着精湛的传统手艺,而精益代表着洋气。”李洪生介绍,在武汉当时的眼镜行业里,只有汉明和精益有自己的镜片加工厂,而汉明眼镜则是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眼镜企业。
由于靠近汉口火车站,八成外地人来武汉配眼镜时首选汉明眼镜,而大多武汉人则会选择精益眼镜,“精益眼镜店一度是汉明眼镜在武汉最大的竞争对手”。
颇具戏剧性的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武汉市政府对钟表眼镜行业非常重视,将汉明和精益合并为一家企业,而后又将汉明和精益合并划归到武汉市商业局属下的武汉百货公司管理。从此,土生土长的汉明眼镜店和“海派”的精益眼镜店合二为一。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汉明与精益属于同一个公司。”李洪生说,该公司专门编辑了一套内部光学教程,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偏向传统,现代应用光学一直是汉明眼镜的软肋,与精益合并弥补了这一缺陷。”
合资之路
与港企合资,改名“汉明喜来登”
上世纪90年代初,外资纷纷涌入中国市场,汉明眼镜抓住契机,在1991年与香港一家企业合资,改名“汉明喜来登”。取这个名字,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合资身份,更重要的,是公司认为“洋气的名字更吸引当时的老百姓”。
与港商合资期间,汉明眼镜公司的发展有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李洪生介绍,“合资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验光、生产加工设备,特别是引进了新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办法。”
“当时,汉明喜来登还从香港、韩国等地引进一批价值300多万元的眼镜架,用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他回忆,“300多万块花在眼镜架上,这在当时看来真是一个天文数字。”
“合资第二年,汉明眼镜店开遍了武汉三镇。在汉阳、武昌等区域开办了多家加盟店和直营店,一度达五十余家。”他介绍,“不过好景不长,到了2001年底,与香港企业的合同期限到期,由于利润微薄,港方终止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