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南水北调是一座丰碑,那么十堰电信就是一块基座,一章铭文,她承载起一份担当一种责任,镌刻着一段奉献一页成就。
本报讯 (记者熊立、通讯员赵建江)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全线贯通,即将正式通水。清澈甘润的汉江碧水带着楚风汉韵,伴着武当道教仙乐,将一路北上,源源不断奔流两千八百多里,满载着水源地山山水水的祝愿,满载着汉江两岸人民的情谊,滋中原、润华北、达京畿、入津门。这项规模浩大的世纪工程,连接“江河淮汉”--长江、汉江、淮河、黄河及海河五条主要河流流域,一江碧水,谱写出了库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凝聚了无数为之辛勤努力和奋战的人们的心血,同样,一江清水汇聚了库区电信的款款深情,饱含着十堰电信人的艰辛工作和巨大付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的先期部署,库区电信部门就组织开展淹没区通信线路、设施设备和通信机房的勘察登记。在湖北省境内,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十堰市淹没区涉及到两区、两县和一市,近二十年的时间中,从线路、设备、房屋实地勘测,淹没线下设施统计登记,到通信系统的重建恢复完善,为移民点和迁建的集镇、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建起全新的、技术服务更完善的电信通信,电信员工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辛勤奔波,血汗挥洒在库区的群山河流间。在这项重要工程期间,电信人员经历了邮电分营、移动剥离和内部机构及业务的多次变革,但是十堰电信人始终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没有忘记南水北调这项神圣的使命。在这项工程中的贡献和业绩,不仅谱写了电信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更可以载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史册。
踏遍青山——勘测篇
电脑中的照片,记载下了电信人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岁月。丹江口分公司的王清那时还是一个清瘦的小伙子,十几年前在乡镇勘测复核资料的现场照片,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和丹江口市移民指挥部专班人员,丹江口市专业项目组在一起的时候,黑又浓的发型还显出几分青涩和蓬勃。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要结束,电信工程接近尾声时,一起参与工程的同事们,都何止是两鬓染霜。
现在,长长的浪河大桥静静伫立在水位慢慢上升的丹江口水库中,这座已经废弃的老大桥,记载了这段316国道曾经的忙碌兴旺,也见证了十堰电信人为南水北调的辛劳。这一段因南水北调而改道报废的国道,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是第二汽车制造厂和解放军总后几家工厂、医院对外最为重要的交通通道。电信密集的通信线路,包括长途本地光缆电缆,或架空或地埋,都必须从大桥附近的这条河流越过。在王清的工作记录中,到这里来现场测量,与专业组和长委专家专程勘察复核这里的情况,在十次以上。而为南水北调工程沿库区调查,来回经过大桥的次数,多到已经数不清了,难以记录。他说,现在闭上眼睛就是那里的沟洼、那里的河道和当时的杆路,对老浪河大桥真有些难舍难分了。
库区移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排在首位的重大工作。湖北省移民全部在十堰,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特区和茅箭区,移民人口分布在29个乡镇街办、1096个村民小组,计18.2万人,其中外迁7.7万。丹江口市移民分布在12个乡镇和城区办事处,近10万移民中,外迁3.8万人,移民人数接近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这项浩大的工程和空前数量的移民,同时也带来电信线路设施的大变迁。丹江口大坝加高后,设计水位提高15米以上,蓄水后淹没幅员面积增加近110平方公里,水位线以下淹没区内,多年建设积累的电信设备设施将拆除,重新规划,迁建复建。仅丹江口市,确认电信部门淹没线路电缆光缆181公里,其中光缆13.4公里,两个乡镇电信机房重建。同时认定的还有长途及本地干线光缆、地下通信管道等。
浪河大桥只是十堰电信在南水北调工作中的缩影。从开始组织测量勘察统计,到上报长江委、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审核确认,工作量和历时都是前所未有的。相对于最直接的移民和民生项目而言,工程对专业项目要求更严格,审核把关认真,不仅要求实物、资料完善一致,电信要提供有关工程设计和竣工档案,标准要与工程规划和文件衔接,在时间节点上也提出明确要求。往往为了一条电缆中的芯数和长度数据,为一个定额依据,都要多次核对核算,往返现场。
肩负的职责和责任感,使十堰电信人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他们清楚自己的使命。正确完整的实物勘察依据才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础,在南水北调工程期间,他们的足迹反复穿梭在库区的群山间,身影映在浩淼碧水中。丹江口市均县镇整体搬迁,全新建设,老集镇电信房屋、设备、线路以及用户线,需要逐一调查核对,新集镇的电信建设方案、设备线路布局,不能有一丝马虎。这些,要与专业组核对,要与专家复核,要与市、镇领导沟通,工作量和工作力度对电信人都是考验,更是挑战。实物调查上报是一项严肃认真而艰苦细致的工作,工作人员坚持实事求是,耐心负责地对待每一项细节,更珍惜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现场和协调会上,对项目、指标全力争取,反复协调。建设、运维、档案部门一路绿灯,尽快详实提供资料,联合完善上报材料。电信工作人员和长江委专家的电脑中,都有密密麻麻的电信资料表格、图纸、数据,长期的工作配合和敬业精神,使长委专家与电信人建立了深深的感情。有一次在武汉长委召开专业组汇报会,丹江口电信工作人员天不亮就出发,在下午的会议提出要求得到明确答复,连夜赶回丹江已经是零点以后,因为第二天还有一个移民集镇通信迁建和几条线路问题要到现场解决。与其他单位机构不同,电信工程专班的工作人员并不能达到专班的程度,他们的本职工作一点都不能少。
丹江口分公司的汽车也经历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洗礼,十几年间,公司数量不多的车辆,新的变旧,旧的更旧。连续奔波在库区的山路上、田野中、工地间,陆续有五辆皮卡和生产用车报废。见证这个工作历程的还有电信人的双脚和脚下的鞋,脚上生出的厚茧是再自然不过的,丹江口分公司尉汉斌的体会是:几百个自然村都要跑到,半年磨坏几双鞋是正常的。走山路买鞋不能卖贵的,要结实耐用合脚。
润物无声——服务篇
谈到南水北调,丹江口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军说起中国电信丹江口分公司移民工作队,就称赞表扬,说电信队伍能吃苦,讲政治,有方法。刘军时任凉水河镇书记,凉水河是移民大镇,搬迁村和内安移民新建点数量在整个库区都名列前茅,移民任务倍加艰巨。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安排各单位组织移民工作专班,进驻到指定的移民村,要求必须确保按时间、按移民对象完成硬性任务。丹江口电信工作队对口村是凉水河镇檀山村,这个村坐落在汉江边,渔业条件得天独厚,养殖种植和农副产品在库区都是有名的,外迁移民共89户,346人,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丹江口电信十人工作队进村后,深入每家每户,讲政策、讲感情,以诚挚打动移民,帮助移民干农活、淘水井,制定移民发展计划。为消除移民后顾之忧,工作队与移民代表一起,多次专程到移民安置点天门市多宝镇实地查看移民房屋建设质量和进度。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工作队员们基本没有休息日,和村民打成一片,亲如一家,村民有事也乐于找电信工作队,队员沈富信把自己的私家车开在工作点上,为工作队和村民提供便利。一个下雨的傍晚,刘军下乡途中,看到电信工作队员冒雨从农户家出来,在山间的路上,都是一身雨两腿泥,很受感动,拿出村民刚刚送的两捆农家蔬菜和两条鱼,转送给工作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发放移民相关资金时,出于信任和感动,移民特别要求工作队员到场,后来还多次请队员到天门“走亲戚”。
移民工作队是十堰电信服务南水北调工程的代表,他们表现出了电信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精神风貌,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表彰。从工程筹划伊始到项目主体完成,为库区为移民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在工程建设、工程宣传和移民大局中发挥专业化作用,是十堰电信服务南水北调的重点。
移民的库区房屋、土地,一般多在汉江边不远,离集镇中心都比较偏僻,加上等待搬迁的观望,基础设施滞后,通信条件也较为落后,十几年前,许多农户甚至自然村不通电话的情况是常见的。解决库区和移民的通信问题,让移民也能用上便捷的通信工具,对电信部门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服务和经营工作,更涉及到移民政策和信息的及时通畅,关系到库区和南水北调移民稳定大局。十堰电信合理规划,逐步调整,尽量把电缆光缆延伸到移民相对集中的村庄,服务移民,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结合十堰山区、库区农户特别是移民户居住分散的具体实际,从2004年开始,大力推进电信“村村通”电话工程。作为电信普遍服务工程的“村村通”,从基站建设到服务推广普及,时间要求紧迫,十堰首批基站都是紧密衔接安排,从无到有,以从没有过的建设速度完成的。库区的丹江口市、郧县更是把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不畏冰雪严寒,一直到大年三十的前一天,还在高山上搬运、安装、调测。十堰电信“村村通”运行三、四年间,仅直接水源区用户超过三万,统计百分之六十以上活跃于库区和边远山区,一波接一波的“村村通”发展势头,让很多农户第一次用上电话,都知道了带天线的电信电话机。十堰电信的这项工程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也带动了农村通信业务的大发展。进入天翼手机发展时期,电信队伍更是走村入户,结合宣传宽带、固话,让库区村民喜欢用、用得起通信信息业务。
保障通信畅通,及时解决网络、设备各种故障问题,是为库区和移民服务的必需。十堰电信在整个工程特别是移民搬迁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网络畅通正常运行,从措施、人力物力上做好准备。2012年一个雨夜,山洪造成丹江口分公司一个无线基站线路被毁,使区域天翼手机、光纤用户通信中断,也影响了几个乡镇的电路。连夜紧急抢通光缆后,需要上山调整机房设备,分公司技术负责人杨正国不顾自己瘦弱的身体,带头冒雨登山,在树丛密集,几乎没有路、灯光微弱的情况下登上高山,电路恢复后,杨正国他们一身雨一身泥,身上挂着树叶出现时,人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这是已经是凌晨两点了。移民对通信需求有什么特点,安置定居后如何针对性开展业务?丹江口电信组织到天门移民点现场了解,借鉴到下一步的内安移民工作中。天门等地电信领导到丹江口时,工程人员带着他们到有关乡镇,接洽移民资料和用户档案,使移民的通信服务平稳衔接。
长江委武汉--丹江口--淅川光纤专用电路是一个跨区域合作发展的项目,这条用于丹江口库区地震等灾害监测的专线,跨越湖北、河南两省,两家不同通信部门协作,是库区信息服务新领域的开端。丹江口电信技术人员制作方案与长江委签订协议后,几次赴淅川多方洽谈,终于如期实现联网。丹江口市水务局水库监测项目涉及面大,具有代表性和积极影响,业务人员向电信提出方案论证,在第一批监测点建设中,选定电信光纤组网。湖北省宣布和庆祝南水北调工作移民任务完成的现场仪式在三官殿移民点隆重举行,省领导和南水北调办领导出席,全国各地记者云集,丹江口指定电信独家提供现场通信和直播电路,市委书记具体要求电信为各地记者宽带上网提供优质服务。
扬帆春风——发展篇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是十堰东大门,多次被评为“全国明星乡镇”、“楚天明星乡镇”。官山河环抱的孙家湾村是全镇的大村、富村之一,由于全村处于丹江大坝加高后的水位线以下,确定整体搬迁,因此十几年来村落房屋日益破旧,信息化程度远落后于整体水平。在南水北调移民工作初期,十堰电信分析认为,人口外迁减少固然会带来用户及收入下降,是一个不利因素,但农村分散人口集中安置,更有利于光纤、宽带、固话以及手机的发展,可以破解山区偏远地区通信发展难题。孙家湾村迁移到新建的移民安置点后,电信独家光纤进入,第一阶段在其中一个安置点就安装开通电信宽带四十户以上。这样的情况在移民安置区比较普遍,仅在丹江口市164个集中安置点中,电信光纤线路通达120个,其余相对偏远、人数偏少的安置点,电信线路在逐步规划延伸中,目前以无线方式覆盖解决。十堰245个移民集中内安点,电信以光纤方式实现通信方案的达199个。
库区电信设施的复建完善,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都很高,实施难度和工作量远超过拆迁。十堰电信网络建设部门一方面要规划设计重建方案安排实施,一方面要积极筹划争取建设资金。经多方努力,在2012年电信赔补全部到账投入建设的基础上,内安移民安置点电信建设经审计后,报县市南水北调指挥部批复后分批支付。在地方争取资金的目的是投入电信建设,经过先期工作,在安置点基础建设项目内容上,各地政府已经将电信作为移民点通信建设的唯一部门,各电信分公司在了解乡镇南水北调建设资金构成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政策,积极向政府汇报,把提高电信复建水平作为切入点,把基础建设项目中的通信建设资金用足用活。均县是集镇整体搬迁新建的移民工程典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形象,电信全部以光网入户、线路入地,三条主管道长达11公里,与政府整体要求和集镇新风格协调一致。网络建设部门组织设计预算,争取资金和立项,在上级大力支持下,加大库区通信建设力度。丹江口立项建设了六里坪--均县--习家店光纤环网,新建均县—习家店24芯光缆48公里,环库区通信网络技术和容量上升到新的层次。
“三通一平”最初是移民点建设的基本前提条件,就是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后来移民新集镇和安置点建设的要求变为“四通一平”,各级政府领导特别强调要增加电话通、信息通。每一个移民集中安置点都要跑到,反复勘测设计,制定建设计划,论证设计提出具体技术方案,现场测试信号覆盖、延伸状况,选择接入方式、容量、路由。那一段时间,网络建设部门的灯光经常是彻夜如昼,总有人通宵达旦加班,汇编的设计建设方案、竣工资料、汇报材料能堆满半个房间,墙上项目进度表标满了红色蓝色记号。据统计,库区电信线路拆除和复建新建的光缆电缆总长度,超过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长度。市县领导和移民指挥部日益重视电信工作,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具体问题,他们体会到,电信服务不仅是移民安置和工程需要,电信发展更是移民长期稳定和库区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由于工程中一些地方建设方案调整,一些移民点变更,现场施工有时多次变动,涉及到电信设施反复迁改,有关部门对电信部门的工作给予积极协调解决。南水北调工程中新建的习均大桥,是沟通库区汉江南北中段的重要通道,经积极争取,地方同意无偿让电信在桥上架设光缆,沟通了电信网络安全的南北通道。
以光缆、光接入和天翼手机为主的电信技术和服务,推动了移民和库区的信息化发展。目前,库区光纤接入用户和电信手机数量稳步上升,许多村组和移民点要求电信尽早开通宽带,有的到电信营业部要求,有的现场拦住电信下乡的宣传车。引导并实现农村宽带用户、天翼手机用户规模化发展,十堰电信正在探讨多种方式,包括尝试与民生有关的服务政府主导、发展渠道扩展和推出农村适宜的信息化融合项目。信息化新农村在库区逐步推广运用,丹江口电信在“智慧农业”推广中,引导橘农以手机、网络查阅着柑橘收购信息,“架起橘农发展的桥梁”---媒体报道说。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天翼手机在库区的普及,更促进了这个我省第二大柑橘生产基地的产业发展,促进了移民观念更新。目前,与宣传部、科技局联合推广的“幸福新农村”活动,正带动农村和移民中宽带、ITV业务的影响日益扩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近尾声,在工程建设和服务发展的岁月中,给电信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参加过电信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的人们都要相同的感觉。丹江口分公司的张征家住在武当山,工程最紧张期间在汉江南北奔波的日子里,他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可远不止三过了。王清也说,我们的家当时几乎不是家了,是短暂落脚的旅店。所有这一切,是为了南水北调,为了这份寄托,也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十堰电信人的付出值得,这块土地不会忘记,北上的碧水不会忘记。
如果说南水北调是一座丰碑,那么十堰电信就是一块基座,一章铭文,她承载起一份担当一种责任,镌刻着一段奉献一页成就。作为工程参与者、南水北调的见证者,是光荣的。
问到他们的愿望,他们说,有一个心愿,什么时候能够沿着南水北调的路线,一路北上,看看汉江水流过的地方和滋润的土地,到首都北京,在遥远的颐和园团城湖,掬一捧奔流千里的家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