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光谷两海归博士获创业奖,成“中国创业榜样”
本报讯(见习记者 孙思 张衡)2日下午,北京举行的“中国创业榜样”全国总决赛中,来自光谷的两位海归创业者刘靖峰、欧阳晨曦双双获奖。其中,联思普瑞董事长刘靖峰和其他两位选手一起获得最高奖项——青年创业领袖奖,武汉杨森生物董事长欧阳晨曦获得青年创业典范奖。昨日,记者来到了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对获得“青年创业典范奖”的欧阳晨曦进行了专访。
从纺织学论文里发现人造血管材料
欧阳晨曦今年42岁,是医学泰斗裘法祖先生的关门弟子、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协和医院医生、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多重身份一度被央视主持人调侃“不想当老板的医生不是好老师”。
“研发一根2mm的人造血管比登月还难!”欧阳晨曦告诉记者,在人造血管领域,国外进口的血管一般为6mm,国内手术运用的大部分为8mm,欧阳晨曦团队研发的2mm人造血管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尚属首例,而冠心病患者在做心脏搭桥手术时就需要用到这种小口径的血管。
欧阳晨曦介绍,研发小口径血管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找到合适的原材料,目前世界上人造血管普遍运用的涤纶材料,无法造出小口径血管。找到新材料,人体是否会有排异反应?血管是否容易破损而导致血液凝固?是否能够承受住动脉活动带来的压力?由于小口径人造血管对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的要求远远高于普通的大口径血管,开发难度十分大。
2004年的一天,欧阳晨曦看到武汉纺织大学网站上一篇关于蚕丝生物粉体的论文,认为这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很好,或许是制造优质小口径血管的合适材料,他立即与该论文的作者徐卫林教授取得了联系。
经过百余个动物实验,翻阅了上万文献资料,五年之后,欧阳晨曦终于攻克人造血管的材料问题,创造性地将聚氨酯和蚕丝粉体作为基本材料,模仿人体血管的3层结构,研制出了与人体血管结构相同、功能相近的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
“现在血管的生物相容性、血管栓塞检测等指标都达到了预期,接下来就是临床试验的阶段了,目前公司已获2000万的风投公司投资意向。”欧阳晨曦对公司未来十分有信心。
“我们要研究出世界第一的人造血管”
当长江商报记者询问欧阳晨曦如何走上创业之路时,他反问记者道:“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研发生产?”
2003年,在德国留学的欧阳晨曦看到国外先进的医疗器械,萌发了创业的想法,当时国内为了让心脏停跳进行手术,都是先用体外循环机抽出血液让其停跳,而国外早就用“心脏固定器”固定心脏进行手术。欧阳晨曦发现,国内的很多医疗器械都是在模仿国外,但由于中国企业研究材料的少,机械制造方面薄弱,最后的山寨品不能达到国外的水准。
在国外留学期间,欧阳晨曦多次参与心脏搭桥手术,所用的移植血管主要是从患者腿上切开近10厘米长的口子,取出血管移植。欧阳晨曦就想到自己研发人造血管,欧阳晨曦说:“我们要研究出无可挑剔、世界第一的人造血管。”
2009年,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认证。当年,欧阳晨曦与人合作,在光谷注册成立了公司。“我也从没想过在国外创业。”欧阳晨曦认为,国内有创业的政策优惠,光谷又是武汉创业的基地,便在光谷落了根。他告诉记者,杨森生物获得了500万的政府资助。
人造血管量产需1个亿
由于人造血管在这个领域属于全球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公司不仅获得了政府的扶持,还获得了风投公司的青睐。与欧阳晨曦洽谈的风投公司就超过了50家,近20家有投资意向,但目前合同还没有签,具体资金也没有落地,欧阳晨曦笑称公司还处于“自掏腰包”阶段。
除了2000万的资金用于临床试验,要批量制造、建厂房起码要1个亿,而目前公司“自掏腰包”的1500万已经让欧阳晨曦觉得有些吃力。不过,欧阳晨曦对人造血管的前景与公司的发展十分看好,他告诉记者,未来不仅要量产人造血管,还要研发皮肤、韧带等的植入医疗器械,做生物材料、高端的医疗耗材、医疗器械等的全产业链,最终让公司能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