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巴厘龙虾店门口坐满了排号的人图为:巴厘龙虾店门口坐满了排号的人

  一天能卖20万只虾

  清蒸、香辣、蒜蓉、卤香、咖喱……如今,巴厘和靓靓根据客人的喜好,各自都开发了20多种口味的龙虾。生意最好的时候,两家各自一天能卖出约3吨小龙虾,按一只虾30克计算,一天合起来能卖20万只虾。“两家生意差不多,不存在竞争,吃靓靓的成年人居多,吃巴厘的年轻人更多。”周芬表示,两家的菜品基本都是“虾子配凉菜”,不会做炒菜火锅,与大众餐馆酒店差异化竞争。

  巴厘龙虾是否原创?和潜江油焖大虾有何不同?周芬表示,巴厘龙虾的配方,是她和丈夫走南闯北,结合川菜、淮扬菜和湖北菜之长摸索出来的,口味与潜江“五七油焖大虾”相比,酱香味略浓、偏甜一点。“关键要虾子个头大、干净卫生。”周全说,全中国的龙虾产区,什么时间哪里虾子最好,他心里有本账。

  他说,从新洲、洪湖、监利、潜江一带进的虾子最多,由统一的供应商,用泡沫盒里面放冰块的保鲜方式运活虾过来,然后员工现场洗虾、刷虾,每只虾都至少要“洗澡”1到2个小时才让下油锅。

  员工每年带薪休假3个月

  和万松园雪松路上的餐饮摊点伙计聊天,总能从他们的话语中,听出对巴厘和靓靓的艳羡。

  原来,这两家的员工每年有3个月的带薪休假。“每年从3月开始营业,做到11月歇业,留3个月给员工休息。”周芬说,巴厘每天一般早上10点开门,视食客人数,凌晨2点-5点关门,员工倒班很辛苦。给员工带薪休假,也是为了不让熟悉营业流程的员工流失,以保证来年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刚开始卖龙虾的时候,我想等赚了钱就去巴厘岛旅游,巴厘龙虾的店名由此而来。现在,10年过去了,太忙了,我还是没去过巴厘岛。”周芬说,员工休假期间,她也闲不下来,要去订货源、规划开新店,未来巴厘龙虾会覆盖武汉全区域,力争成为城市名片。

图为:雪松路,是“老街烧烤”连锁店的发家地图为:雪松路,是“老街烧烤”连锁店的发家地

  烧烤大王

  关键时刻,拉下岗的兄弟一把

  5位好哥们联手打造“老街烧烤”

  雪松路的老街烧烤店,是这一武汉知名的连锁烧烤品牌发家之地。

  老式屋檐、原生态木料、素色水泥、窗檐边的鸟笼、天花板上的簸箕……走进店里,让人感觉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小餐馆。

  老街烧烤于2011年9月开业,由5个老板合伙投资。包括43岁的下岗职工刘斌、42岁的装潢设计公司总经理石磊、40岁的物业公司负责人马志武、34岁的饮品外企高管朱颜、33岁的厨房用品批发商杨龙。“刘斌、石磊和我,是武汉17中的初中同学。最初,是想帮刘斌创业,谋口饭吃。”马志武说,刘斌下岗后,曾在汉口红旗渠路开过烤摊,对烧烤颇有研究,一直想做出番事业,多次找他和石磊喝酒交心。“是兄弟,就要在关键时刻拉一把。”马志武和石磊商量后,找来好友朱颜和杨龙,合伙出资帮刘斌实现烧烤梦。

  在开店选址上,5人考察了汉口多家餐饮集中的商业街,最后还是选定雪松路。“雪松路有巴厘龙虾、靓靓蒸虾的眼球效应,也有成都耕耘、夏氏砂锅等老店的口碑作用,每天中午以后店里基本坐满了人,周边还有老社区居民和租住户,人流量大,其他烧烤店的规模都很小。”马志武的分析头头是道。

  马志武说,开业准备时,5个好哥们各显神通。刘斌琢磨菜品、佐料,石磊负责店面装修,朱颜负责酒水供应,杨龙负责餐具采购,他自己就负责人员招聘和组织协调。

  “之所以取‘老街烧烤’这个名字,就是要帮人们找回和老朋友一起喝酒吹牛的青葱岁月。”马志武说,烧烤是市井文化,受到武汉各阶层消费者的喜爱,店子一开张就很火,30个台位,很少有空的。

  目前,老街烧烤在武汉三镇共开了7家直营店,在烧烤这个门槛低、竞争激烈的领域,做出了品牌效应。街头甚至出现了冒牌的“老街烧烤”。

  “消费者的口碑是检验老街烧烤真假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的直营店做得还不如山寨店,那么,真‘老街烧烤’也成了假的。”马志武说。

  卤水花生、酸辣毛豆、船型煎饺……现在,刘斌每天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吃遍武汉路边摊,把武汉角落旮旯的特色小吃都翻出来,“搬”进老街烧烤。

  “随着老街烧烤规模扩张,商标注册和LOGO设计必须加快进度,不能再走精武鸭脖的弯路。”马志武说。

  砂锅大王

  夏氏砂锅“扛把子”——

  从电工到厂长再到餐馆老板

  夏氏砂锅老板夏家胜,56岁,土生土长的汉口万松园人。

  皮肤黝黑、板寸平头,十分干练。街坊们都叫他“扛把子”的大哥,据说万松园雪松路能有今天,夏家胜有不小的功劳。

  牛肉、羊肉、鲶鱼……在夏氏砂锅的菜单上,各式砂锅一应俱全,闻起来香、吃起来鲜。盛夏三伏天,吃货们宁可满脸汗,也要围坐在冒着火的砂锅边吃个痛快。2001年开业至今,夏氏砂锅一年四季几乎没冷过场。

  “我是半路出家搞餐饮。”夏家胜说,他曾在武汉一家工厂当电工,因好朋友是新华饭店的厨子,业余时间常去偷师学艺,渐渐爱上餐饮。

  夏家胜能吃苦、肯钻研,上班盘电器,下班学烹饪,一天下来不得闲。1993年,他做到了工厂厂长。

  一次,夏家胜去孟加拉出差,无意间发现当地一种用于炖煮肉类的香料,非常适合国内的火锅菜系,便带了些许香料回国,利用闲暇时间研究特色菜品。

  1996年,工厂因政策等原因跨了,夏家胜失业了。“是时候实现餐饮梦想了。”随后,夏家胜再赴孟加拉“取经”,采购回大量特色香料,打造夏氏菜品。

  “一热三鲜,用锅仔方法烹饪的菜肴更经吃、更美味。”夏家胜说,2000年左右,锅仔吃法在国内流行,当时武汉还没有地道的锅仔餐厅,谁先把锅仔做好,谁就站到了餐饮界的潮头。

  用保温性更好的陶制砂锅代替不锈钢锅,让孟加拉香料融合汉味炖煮工艺,夏氏砂锅一创立,吃货就慕名而来。生意最火爆时,一天上千人就餐,屋内客人多得坐不下,只能把桌椅搬到街边人行道上吃“露天”砂锅,出现了餐桌“压街”的盛景。

  “生意火了,很多新来的商户都把店子挨着我们开,烧烤、小吃、酒水、水果摊等店铺越来越多,餐饮品类越来越全,为巴厘龙虾、靓靓蒸虾、老街烧烤等知名品牌落户创业奠定了基础。”看着雪松路变成闻名武汉三镇的美食街,夏家胜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