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用“一级土地开发权”吸引武汉广州龙头房企进驻,超七成刚需购房者来自农村

  □本报记者 刘涛 发自荆州

  1月6日,小寒节气来临,给湖北省监利县这个长江边上的江汉平原小县又增添了几分寒意。

  长江商报记者在监利县实地采访了解,2010年开始,监利县开始大做土地文章对外招商引资,通过创新的拍卖土地一级开发权等模式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来自武汉、广州等地的龙头房企入驻开发。一个令人不胜唏嘘的数字是,当前县城常住人口仅为15万的监利,却拥有46家房企,其数量在荆州所辖8个县区中位列第二。

  众所周知,房地产“去库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种权威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库存压力最大的是三四线城市。

  长江商报调查后发现,监利县当前的房地产库存量、形成过程以及面临的“去库存”压顶难题,堪称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样本。

  小县城86万方库存压顶

  近年来,监利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经济发展需求,房地产业在当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监利县房产管理局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日,监利县商品房存量约85.7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存量64.44万平方米,约5735套;而2014年,其商品房存量仅为60.9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存量约47.04万平方米。

  一年内,房产存量陡增25万平方米,让这个主城区常住人口约15万人的县城难掩困色。

  按照其2014年底的预计,2015年将有165万平方米的商品房销售房源,若按每年销售40万平方米计算,消化周期达30个月左右。

  对此,监利县房产局市场科人士1月7日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我们县不存在去库存的问题。”

  而当地多位官方、行业人士受访时均称,去化周期延长将直接导致开发商财务成本增加,还会影响后续项目等诸多方面。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该县存量房产比例不降反升,虽然当地政府出台过不同政策甚至拿出财政补贴来激励房产市场,然而事实是,大多数购房者持币观望心态加重,成交套数和销售面积均低于历史同期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陈淮不久前公开表示,目前我国6亿多平米的房地产库存,这些库存主要分布在三四线城市。更重要的是,各地频出的调控政策,并不能解决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压力,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必须通过其独有的措施,才能根本解决库存高企的问题。

  另外,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监利县超过七成购房者来自农村,究竟农村人口还有多少潜力?长江商报记者对此将监利作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样本进行深度剖析。

  配套设施未建新城被指“鬼城”,七成购房者来自当地农村

  1月6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监利大道,两侧是新楼盘开发较为集中的区域,道路上车来车往,而两侧的楼盘售楼大厅里却稍显冷清。

  监利大道是当地连通随州至岳阳的接线路,是新区首先建成的主干道,道路两侧早已有人信城、百晟首府、栖湖凯旋城以及忆美国际公馆等大型楼盘布局,且正在公开发售中,而附近配套项目如菜场,才刚刚开始规划选址。

  监利县规划局副局长万方凌站在办公桌一侧,展开8开本的总规划图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上述楼盘所属的区域是城北新区,属于城北工业园区的一块,目前这个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而住宅仅仅是园区的配套之一。

  当地知情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县政府办公大楼早已迁至新区,加上随岳高速连接线的拉通,城市骨架拉升后,新区成为众多房产商的投资“热土”。

  据当地统计部门的公开数据,2014年1月至11月,该县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2245万元,同比增长5.54%。其中,住宅投资77403万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4.11%,住宅类房地产仍是该县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主体。

  当然,在城北新区置业价格不菲,同行的陈劲(化名)去年在这其中的楼盘购得一套房子,单价在4000元以上,新房装修好了,但还是租住在约3公里外的老城区,“这里的公交不通,菜场等生活配套设施没有建起来,一到晚上,这里就是‘鬼城’。”

  陈劲是监利当地80后人士,其工作与房产市场息息相关。过去的2015年里他十分难熬,房产市场低迷导致自己的建材生意难做,不得不关掉店面,整天无所事事,“等过年后再寻点生意做。”他这样打算今后的生活。

  长江商报记者还在当地房产局提供的一份数据里发现,当地刚需群体成为消费当地房产产品的主力人群,从购买的人群来看,2014年销售的4466套商品住宅中,有71.66%属农村居民购买,且首次购房占当年购房比例的89.25%。

  1月7日,监利县房产局市场负责人党辉向记者分析称,消费主力人群主要来自农村外出务工居民,改善型人群也占一定比例。他表示,该县城区目前存量3423套住宅应该不愁卖。

  该县有160万人口,庞大的人口规模往往被市场看作是红利,可当地行业人士仍不无忧虑,人口规模优势或能在短期内拉动房产去化速度,但从长远来看,恐怕这不是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