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经营:站在产业政策层面找财源

  在26日最新一期武钢股份重大资产重组继续停牌公告中,公司明确表示“宝武”重组标的资产的初步意向为钢铁行业资产。这意味着多元产业相关的5大产业板块17家公司和1.9万职工将向外谋生。

  之前,武钢在钢铁主业之外,很大一块的收入来自多元产业。

  但是,此次战略调整的意义已不同于原来供内部的“咸伙计”饮料出现在中百超市中、内供快餐到汉街开店,也不是过去养猪、快餐、进口红酒等行业分散式的发展。

  武钢谋求的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区域发展机遇,向外发展。

  这一思路,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尤为明显。因为这一产业需要大量的钢材,以及钢厂废渣制作的原料。

  时下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3年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武汉投资102亿元、南宁投资95.19亿元……

  322个地级行政区,按每个地级市投资60亿元计,3年全国投资总额或达到2万亿元。

  今年3月份,武钢海绵城市建设系列产品透水混凝土、透水砖,从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手里拿回了海绵城市产品的“身份证”。这意味着武钢海绵城市技术的市场推广,有了认证牌。

  武钢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尽管企业就在武汉,但很难拿到本地的订单。

  垫钱也要做,在青山区临江港湾小区,武汉第一块透水混凝土试水成功。

  马国强在5月向总理汇报时表示,海绵城市是多元产业向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人力资源优化:每年降低支出5亿多

  在岗职工总数下降2.7万人、外协用工被清退1.4万人。

  2015年7月到2016年5月,这项被称为“人力资源优化”的改革,每年替武钢降低劳务支出5.6亿元。

  武钢人力资源部介绍,武钢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先进钢铁企业的1/3强。同时,武钢吨钢人工成本是国内先进民营钢企的3倍左右。管理人员这块,配备人员远远高出国家规定标准。

  如何让人真正成为企业的资源,而非企业的包袱?

  武钢在人的改革上郑重承诺:要让每一个愿意工作的武钢人都有岗位。

  集团公司成立了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下面有若干小组,带着职工向社会找工作。

  外派职工“三不变”:“武钢正式职工”的身份关系不变,薪资关系不变,组织关系不变。

  去年9月8日,武钢重工集团45名职工列队,在和马国强一一握手后前往相邻的武汉化学工业区担任协警,这是武钢首次派遣职工走出去。

  对提前离岗居家休养的职工来说,2000元每月的生活补助不变。

  陈汉斌,运输部老职工,签了居休手续,仍然不计报酬在岗位工作了100多天。

  “当我没什么可教、年轻人都能单独干活的时候,我也可以安心回家了”,他说。

  针对部分年轻职工,武钢允许停薪留职,鼓励在外寻找到更好的平台。

  1989年出生的吴磊,在建工集团工作几年后,今年跳槽到了上汽通用,一个月拿到6400元,收入较原来提升了2000多元。

  一位科长告诉记者,“我相信留下来的人更忠诚,更有效率,机会也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