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有助于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是发展所需,更是未来所向。放眼荆楚,三大都市圈正纵深推进,共同奏响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交响乐,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聚势,激活强引擎

  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做强产业是关键一招。

  每条生产线3秒即可下线一片电池,生产效率领先同行业5年以上。作为投资过百亿的省级重点项目,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动力电池项目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创造了“襄阳奇迹”和“襄阳速度”。全面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到200亿元以上。该项目作为襄阳都市圈标志性工程,必将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助力襄阳加快建成4000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实现“144”特色产业集群目标。

  总投资12亿元,东津新区精心打造大湾区(襄阳)工业园重资产招商产业平台。项目以打造百亿级园区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产能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初显,有效助力了先行区都市圈县域产业强基,为襄阳都市圈和湖北先行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可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打造鄂西北最大的网络文化中心。襄阳东津云谷孵化中心项目搭建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圈,助力园区内企业快速孵化,促进人-企-园一致性发展,力争实现百亿产值,逐步打造成为“一站式、生态闭环”的百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努力成为华中地区大数据产业示范标杆园区。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2022年,襄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100亿元。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经济等一批投资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纷纷开工、投产,为先行区建设汇聚澎湃动能。从光电子信息到生命健康,从汽车产业到北斗……湖北产业聚势,激活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营商热势,增强竞争力

  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市场之“活”,谋发展之“进”。

  2023年,武汉市将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事项将达460项。武汉将以武汉新城建设为契机,突出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立健全异地收件受理、远程踏勘、邮寄发证等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进更多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一圈通办”。

  力促“津事”集中办、快速办,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襄阳的东津新区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第一个城市新区,也是襄阳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关键。东津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全力打造“津事今办”政务服务品牌,以一流的政务服务为打造省域副中心新中心和襄阳都市圈核心区提供硬支撑。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改革事项与先行试点数量获得全省第一。自湖北省开展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工作以来,宜昌主动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靶向发力、深度探索,46项改革事项65个先行试点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名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政务服务升“温度”,群众办事提“速度”,湖北各都市圈用心用情打造高水平的营商环境,为先行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胜势,打造硬支撑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荆楚大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发展打造了硬支撑。

  花湖机场客货飞机迎来送往,阳逻港口船只往来繁忙。武汉都市圈加快打造“1小时通勤圈”,构建“超米字型”高铁网,建设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直联快联通道,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全力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加快打通对外交通“主动脉”。

  列车飞驰,最快34分钟从荆州抵达宜昌,二广高速连接,车80分钟从荆州抵达荆门。宜荆荆都市圈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客货“双十字”枢纽,着力打造贯通东西、转南接北、公铁水空管充分衔接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实施沿江高铁、荆荆高铁、呼南高铁、当枝松高速等项目,力争早日实现“中心城市30分钟轨道通达”“毗邻县市1小时内高速通达”和“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目标,形成“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

  总投资1910亿元,“十四五”期间襄阳谋划实施铁、水、公、空交通项目200个。襄阳积极推进襄阳机场改扩建,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力争到202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着力提升小河港区通航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唐白河港区建设,加快汉江梯级开发,打造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荆楚大地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其间奔来驰往,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湖北三大都市圈建设,共唱发展“多城计”,同奏奋进“先行曲”,正以更加昂扬奋发的姿态和实干争先的劲头,奋力书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路径。

  (长江云新闻 记者 孙俊 董晶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