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薛涌留学预备课程》的新浪博客,请点击查看原文。
以实证精神改革SAT,最明显体现在作文上。这里的故事,颇有点戏剧性。
2005年,SAT进行改革,加入作文,总分从1600变成了2400。从大学教授到雇主,一直都抱怨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太差,这也算是SAT迎合客户的重大战略吧。
但是,作文考试的设计,还是固执于SAT的传统哲学:纯智力。评判作为,主要看学生的思路和文字运用,而不在乎观点与内容。这马上引起MIT写作中心的主任LesPerelman的警觉。他进行了一系列量化研究,证明决定作文分数的最重要因为就是文章的长度,写得越长得分越高,哪怕你是满篇瞎扯。他还特地指导了16位在SAT的写作上拿了低分的学生,告诉他们:细节很重要,但事实不重要。比如,1812年的战争你说发生在1945年,这根本不会扣分,瞎编都没事。还有,要用一些故作高深的词汇,比如plethora或myriad,这两个字其实都包含着“多”的意思,但你用谁都知道的alotof那就太土了。还是,事先背几句名人名言,临场不管和写作的主题是否相关,稍微曲解一下套上去,显得学富五车。另外,还要准备几个历史掌故,个人生活中的某些有趣经历,不管是否合适也要套上去。佐料越多越好。结果,这16个学生重新参加考试,15个拿了相当于考生中最顶尖的10%的高分。瞎写能写成十里挑一的人才。
这反映了什么现实呢?作文的时间是25分钟。什么人能在25分钟之内发展出深刻的思维并写成文章?LesPerelman的一位学生考砸了,就是因为他老老实实你坐在那里想了十分钟,把思路理清出,但来不及落墨。一个连十分钟的思考都不容忍的考试靠谱儿吗?对付这样的考试,深思熟虑之士肯定要输给那些上来就瞎写的。记住,谁在判卷?是那些一小时挣17美元、必须判完二三十篇作文的“临时工”。他们这样工作一个多小时,大概就头皮发麻、失去了判断力。这样,你写得长,有些吓人的大词汇,再加些名人名言,就赢定了。谁也不会在乎你写了什么。这也难怪,写作能力远远低于阅读能力的中国学生,在作文上的表现普遍比阅读要好不少。
Les Perelman的研究被媒体广为报道,让主办SAT的大学委员会是否难堪。但DavidColeman上任后,首先约见Les Perelman。两人一谈就是两个小时。LesPerelman直截了当地说:“我并不反对作文考试,问题是要设计得好。想想看,无论是在大学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被要求用25分钟写下对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的看法?从来没有一个老板突然给我发个电子邮件:失败是否是成功之母?请在25分钟后把你的看法报告给我!这些境况,在生活中从来不会出现。但这正是SAT干的事情。”
这两个小时的谈话,使DavidColeman决定把作为从正式的SAT中取消,SAT的总分回到1600分。他并没有放弃作文,暂时将之置于选择性的位置。但即使如此,考法也大不一样。改革后的作文,将从科学及社科论文、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取出一段,然后让学生严格地根据这些材料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总之,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据。
这就回到DavidColeman在公开演讲中冒犯了许多人的话:“谁在乎你怎么想、怎么感受?”许多人一听这话,就觉得他不尊重人。但我在大学教书,经常发出同样的感慨。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实证性写作概念。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期末的论文,不要简单地写一堆自己的想法。老师告诉你们(我相信你们自己也清楚):你只不过是个二十上下的孩子,谁会关心你怎么想?所以,你每表达一个想法,马上就要举出事实来支持。每举出一个事实,就必须注明出处,告诉读者这不是你瞎编的,是从有权威的书中引用的。只要这样,别人才犯得上看你的东西。这和在法庭上一样。就算你是著名律师,也不能简单地说某某无罪。你要马上检验证据。否则没人信你。著名律师尚且如此,你们离律师还差得远,怎么能指望没有证据而让人相信你们?”
这是大学和实际生活对学生的挑战。瞎写是不行的。无怪SAT的改革首先要清除这样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