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一年一度的春季人才市场招聘又将启动。沪上各高校去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2013届毕业生,还是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与签约率均与往年持平。可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平稳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新现象:研究生就业难,甚至超过了本科生,传统的“学历高工作好”观念正在动摇。
本科生受青睐
不久前,在上海东北片高校的一场招聘会上,现场爆满,用人摊位前排起了长队。记者上前一打听,排在前几位的全是名校的研究生。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生小顾感慨:原以为自己拿了个硕士,找工作一定具备优势,可现在环顾四周,几乎个个是博士、硕士,早就淹没在高学历的求职者中。她告诉记者,“其实我们并不比本科生占优势。本科生起薪3000元/月,我们的预期一般起薪在5000元/月以上,单位一样用人,最后还是会选择本科生。”
松江大学园区的一次招聘会上,记者遇到华东政法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小胡。他说,自去年9月起,就开始跑宣讲会、招聘会,投了几十份简历,工作至今还没落实,“现在研究生太多了,以前的优越感荡然无存。现在单位更看重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只看学历了。”小胡告诉记者,由于研究生人数众多,很多热门的企事业单位并不关心求职者研究生学历的学校、成绩,很多招聘人员反而会问,“你的本科是哪儿毕业的”,这样一来,又让一些从二流大学通过考研升入名校的研究生面临尴尬。小胡同学有个总结: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竞争激烈,如果心态过高,就很难找工作。
招聘会上,许多企业明确表示,在新入职员工工资待遇方面,研究生基本工资会相对高于本科生。但总体讲,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待遇差异并不大,而日后提升主要依据实际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业绩,招聘单位注重的是员工的技术操作能力而不单单是学历高低。这与前些年,博士、硕士拿着文凭可独行天下的局面已经全然不同。
从201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降温,亦不难发现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现状。去年底,教育部首次取消报考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0岁”的年龄限制,但报考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北京、湖北、黑龙江、辽宁、河北、青海等地均出现了近年来报名人数的首次下降。人力资源机构麦可思与某网站教育频道合作的2013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本科毕业生(35%)和高职高专毕业生(32%)的比例。
高学历已“贬值”
研究生缘何就业难?教育专家熊丙奇指出,1994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仅4.7万多人,如今已超过每年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而如此扩招的背后,一方面,学术型硕士教育没有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专业硕士培养仍处在零起步的状态。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因为,所谓的高学历其实是“贬值”的学历。
熊丙奇说,2008年金融危机时,许多高校为了增加本科生的就业率,纷纷提高了研究生招生规模。久而久之,不少本科生也开始用上这一招,因就业难而选择考研,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延缓两到三年就业。其实,眼下的研究生就业难,正是考研热带来的就业压力释放;而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的职业教育,所以,许多研究生毕业时除了手拿一张文凭,并没有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相反,还因为自己多接受了几年教育,就业预期比本科生高。凡此种种,最终增加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地还频发研究生考试舞弊事件。不少单位在招聘研究生时,显得更为谨慎。
调整求职心态
相比985、211高校,一些二本院校的研究生就业压力更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业中心负责人徐阳认为,从用人单位的结构分析,如今中小企业是主要的就业岗位提供者,但对研究生的吸引力不大,许多研究生仍片面地认为,“苦读多年,一定要当公务员、进大公司”,而这个观念,正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徐阳说,想要转变硕士生“产能过剩”的现状,要从高校、个人和市场三方面入手。高校应转变研究生培养观念,以“社会可用的高水平人才”为培养标准,研究生教育不再只是学理论;而硕士生在加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求职心态;市场则要为高水平专业人才提供更多岗位,而不再仅仅是“学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