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见习记者王凤 通讯员梅海兵
除了27人大合影照片上,左上角模糊的母亲影像外,刘擂对母亲没有任何其他的记忆。但当一封19年前母亲寄来的信出现在他面前,他也能深深读懂其中的母爱时,刘擂强烈的寻母欲望便一发不可收拾。
循着信上的地址,他先后两次寻母,辗转了3个省,艰辛撒了一路。很多热心人都被他的孝举所感动,纷纷助力圆他的寻母心愿。
父亲的去世让他更重视亲情
昨日下午,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刘擂,从手机里翻出一张泛黄的大合照。他指着照片上最左上角的穿着粉色棉衣的妇女对记者说:“这就是我的母亲。”而被问到哪一个是他自己时,他却摇头称不知道,因为当时太小了。
刘擂是湖北枣阳人,母亲肖仲秋是湖南涟源市人。刘擂的表哥肖超华(肖仲秋的侄子)介绍,在他很小的时候,肖仲秋就间歇性地神志不清,经常离家出走。当刘擂1岁的时候,这一幕再次上演。父母发生口角,母亲又开始神志不清,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此后,刘擂和父亲、哥哥刘臻相依为命。父亲刘运合是一名农民,家中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刘擂上一年级的时候,上五年级的哥哥刘臻便因经济原因辍学。初三那年,父亲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生活变得更加拮据。2010年,刘擂考入武汉科技大学,而父亲的病情也再次恶化,本以为无缘大学,但本报的一篇报道(2010年8月5日A67版)却让他的学费有了着落,圆了他的大学梦。然而,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父亲还是离开了他们。
父亲离去,让刘擂更加珍惜亲情。大三暑假,刘擂终于下定决心,第一次去了母亲的娘家——湖南省涟源市,外公外婆已经离世,但亲戚们对他很好,更让他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
重读19年前的信坚定寻母心
“自从我离开湖北起,很担心和挂念娃子,几年内也没有做衣服,娃子没有穿的了吧。把儿子送到我这边来吧,我可以给儿子做衣服做到他结婚,能照顾自己了,我才放心。”这是1995年8月18日,即肖仲秋出走4年后寄来的信,泛黄的信纸写了长长3页,圆珠笔的字迹略有潦草。信封上也有了很多褶子,但信封上的落款却写的是王俊明。正是这封信,让刘擂的寻母之旅有了一个方向。
“这封信一直在家里,因为字迹有些潦草。小时候看不太懂,长大了,经历了这么多事,渐渐能读懂母亲了。”刘擂说道,原来对母亲没有感觉,觉得可有可无。但今年春节回老家又重读了这封信,刘擂才深切地体会到母亲对他们难以释怀的关爱。
于是过年的时候,刘擂给自己定了个目标:3月去公司实习前,一定要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去找母亲,“不管她现在是什么状态,我一定要确定她的音讯。”
寻母一天只顾得上吃一碗面
今年,刘擂大学毕业,工作也签了。于是,2月19日,他第二次踏上了寻母之路。早上6点,起床、赶往火车站,下午到达信封上的落款地址:河南禹州市梁北乡刘垌村第3队。
晚上,刘擂挨家挨户问了十来户人家,一点线索都没有。后来他找到掌管上世纪90年代村民户口的老村长李末,仍然没发现登记记录。
老村长分析,唯一的可能是他母亲当时在当地的私人小煤矿做事,虽然住在村里,却没有登记户口。“看着孩子一个人大老远地跑来找母亲,挺不容易的。”老村长便带他去找当年在小煤矿做过事的另一位老人,这位老人虽掌管过名册,可也不知道刘擂要找的人。
夜里已经没车了,刘擂一边打着手电筒,一边用手机搜索地图,步行几里路回到镇上找旅馆。雨过天晴的煤渣路泥泞不堪,他的鞋子上沾满了厚厚的黑泥。这一整天,刘擂只在晚上吃过一碗面。“那一晚上是我最沮丧的时候,一点线索都没有,都想放弃了。”刘擂回忆道。
放弃只是偶尔一瞬的想法而已。第二天,简单吃完早饭,在镇派出所查找未果后,下午1点,刘擂租辆自行车,又回到刘垌村,准备前往煤矿打听。几经辗转,终于打听到了信上落款王俊明的弟弟王俊林的老家地址:安徽省阜阳市周棚镇后周村。刘擂喜不自禁,迅速订了第二天去安徽的火车票。
三天跨越两省母亲仍无音信
2月21日下午抵达安徽后,刘擂首先来到安徽省阜阳市周棚镇派出所,看看有没有母亲的相关登记信息。
昨日,记者联系上副所长滕飞。他介绍,刘擂说明原因的时候,作为一名警务人员,他有些怀疑。但随即,刘擂拿出了他的身份证、学生证、母亲的照片以及信,经过网上查找后,发现所属后周村确有王俊林和王俊铭(非王俊明)的身份信息。
“确认真实性之后,我特别感动,孩子真有孝心。”于是,滕飞迅速拨通后周村负责人的电话,证实了信息,但得知这两人多年不在家。“这孩子来一趟也不容易,就算找不到母亲,去那儿了解下她的生活习惯也是好的。”滕飞考虑到刘擂人生地不熟,便亲自开车带着他去后周村询问情况,而此时滕飞早该下班。
好几个年轻人一下子认出了刘擂的母亲。村里一个老人前几天刚好接到王俊铭的电话,刘擂要来王俊铭的电话,才知道母亲在这边生活了半年,后来一天上街赶集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晚上回到派出所,滕飞还亲自将刘擂送到阜阳市区,方便他坐火车。
线索在安徽中断了,过年的目标可能无法实现,但不想就此放弃,他还计划再去一趟湖南打听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