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文亚新所在的学校一直是通过早晨打卡来督促学生早起晨读、晨练,并将岗位提供给勤工俭学的学生,由他们每周一至周五在操场负责打卡盖章,每月获得报酬260元。对于勤工俭学的同学来说,冬天这也是“苦差”:不仅要比所有的人起得早,而且还要在寒风中站40分钟。
“当下很多大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还不如跳广场舞的大妈。”云南某大学一位体育部的教师感叹道。他所在的学校为鼓励学生晨练,开展了“相遇清晨的你——晨跑晨读免费早餐计划”。每周一至周五6点40分到7点30分,学生会在体育场设立签到区、晨读区和晨跑区。7点前签到的前150名同学得到1元~2.2元数额不等的早餐券。150名以外的7点前签到同学得到一张手写号码凭证和一个积分,5个积分兑换一张2.2元早餐券。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参加的同学却逐渐减少,从一开始的4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形式单一枯燥的晨跑和晨练,即使采取严厉的学分强制措施,也难以调动大学生的锻炼热情。许多学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本校的学生较少使用,大多是校外的人在使用。比如一些学校的网球场,在假期几乎从早到晚没有空场的时候。
长期帮同学打卡的文亚新认为,并不是学生不爱体育运动,而是不爱单一的体育项目。“有趣的活动就能吸引大家,比如参加网球社、轮滑社、舞蹈队、健身俱乐部等。”文亚新说。
在云南一些大学,纳西族的传统体育打跳活动就深受学生喜欢。云南师范大学的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传习会等学生社团开展的打跳活动,每周五晚上7点在学校的两个广场进行,吸引了大批“粉丝”,同学们“呼朋引伴”地投入到打跳中,周边一些高校的学生、教职工和家属也参与其中。没有绚丽的舞台灯光效果,但追随者却越来越多,两个月以来,吸引了近万人参加。“将民族传统活动融入到大学中来,不仅锻炼身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云南师范大学的一位教师说。
“要搭建大学的运动氛围,就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云南大学团委的一位负责人说,他们正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出系列配套活动,帮他们告别“宅”生活。
“将社团活动、课外比赛、体育课程和体育设施布局结合起来的体育活动,比只靠单一的手段来督促学生,更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