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新浪湖北| 资讯|城市| 鲜城| 旅游| 健康| 汽车| 惠购|达人会| 站内导航

|邮箱|注册

新浪湖北

新浪湖北> 教育>新闻播报>正文

才女绘“气象仪发展史” 网友:重温"远古智慧"

来源:新华网2014年9月25日【评论0条】字号:T|T

  或许你并不知道什么是“相风铜鸟”,读不出“赤道日晷(gui,三声)”的读音,那应该来看看插画师李晓林的这组“气象勘测仪器发展史”的图画。在这些图片里,李晓林用细致的笔触认真画下了从古到今气象仪器的变迁,生僻而古老的仪器被直观的画面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李晓林的这组图片在人人网上发出后,得到了无数网友的点赞,被认为是“让公众重温远古的智慧”。

  7张图片演绎气象仪器变迁

  李晓林的这组图画一共7张,每一张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浑仪”始于西汉,是“测天之气,量地之物”。“相风铜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科学家张衡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功发明。在所画的“相风铜鸟”的图片说明里,李晓林附上了一句话,“图中是山西浑源觉寺砖塔顶部的极少现存的候风鸟实物”。第三张图是“赤道日晷”,第四个字的读音很多人可能还会去查一查字典,但这个圆形的“大块头”可是件“神物”,根据日晷的路径,古人便能判断出时间和节气。

  相比之下,后续的4张图片距离我们的“时间距离”近了很多。“气象台”记录的是中国最早的气象站北京地磁气象台,由俄国教会建立于1849年。通过电视机扩散的“天气预报”能够基本准确地预报阴晴雨雪。最后一张图讲述的是“气象卫星”的发展,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气象预报的“科技含量”也因此大大提高。7张图片配上牛皮纸颜色的背景,加上“康熙字典体”的文字说明,迷倒网友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儿。

  插画师前后画了两个月

  李晓林的这组作品传到网上后,问询前来“围观”的网友们“击破门槛”,单张图片的点击量超过了2万人次。不仅网友们纷纷点赞,在新浪微博上,李晓林的画作也被北京市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科普网等多家官方微博转发,“@中国气象科普网”说,“气象勘测仪器的发展史!直观,好有画面感~点赞!”

  被一众网友点赞,作为作者的李晓林有些腼腆。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联系上了李晓林,她告诉记者,这组画作的创作缘由,是收到了在“墨迹天气”(一款免费的天气信息查询软件)工作的一位朋友的邀请。思考再三后,李晓林决定用“气象勘测仪器发展史”的方式,来展现气象主题。“我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并不是气象,所以画这些画之前,光是查资料就花了不少时间。”调研、走访、查找文献、草稿、线稿、润色、成稿,李晓林告诉记者,创作期间,光是北京观象台就去了五六次,画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努力精益求精。“我主要是根据资料图样画的,但是有些图片资料很不清楚,像相风筒上的鸟上的纹样,就是我自己翻阅文案集才画出来的。”

  作者毕业于江南大学

  虽然是北方姑娘,但李晓林却有着江南女生的清秀五官。2006年,她从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开始进入职场。“坐过办公室,但我一直放不下画画,所以索性辞职,自己开画室,成了一名自由插画师。”李晓林说。虽然自诩是个“穷画画的”,但李晓林对于美术的执着却让人钦佩。

  “气象勘测仪器发展史”的图片里透着浓郁的复古风,这正是李晓林钟爱的画风。“画这组画的时候,我先用铅笔起草,再用勾线笔勾线,最后是用水彩上色。这些画都是画在牛皮纸上的,所以才有了画面泛黄背景的‘沧桑感’。”

  李晓林的这组图片在网络上扩散的速度有些不可思议,不少气象专业人士也闻讯前来,指出浑仪等几个仪器是与气象没有什么关系的天文仪器。网友“光头怪博士”表示,“画很赞,但这里面三个都是和气象没啥关系的天文仪器。”也有人认为,气象与天文本来就是不分家的。对此,李晓林的态度显得非常诚恳,“我梳理出来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试图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历史线,很高兴能有专业人士给予指正。”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24小时排行

    新浪湖北_新浪网

    您可以选择: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简介| 新浪湖北简介| 意见反馈 | 营销服务|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网站律师| SINA English| 微博注册|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