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道立面改造基本完成,图为大甲子饭店。 中山大道立面改造基本完成,图为大甲子饭店。
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近日,住在中山大道一元路至武胜路沿线的市民发现,之前搭满脚手架、被遮蔽得看不清全貌的历史老建筑经过保养修缮后,大部分已撤下脚手架,露出新颜。

  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山大道综合改造工程西起武胜路,东至一元路,全长 4.7 公里。沿线建筑的立面整治是重要一环,包括近 40 处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及近百栋一般建筑的保养修缮工作。

  武汉规模最大一次沿街建筑整治

  对近 40 处 “ 文保优保 ” 实施 “ 最小干预 ”

  连日来,记者走访一元路到江汉路沿线,一栋栋饱含风霜的建筑焕然一新。从萧耀南公馆到三德里社区沿街建筑,红、青相间的砖墙犹如水洗过一般,部分破损窗户已被更换为彩铝仿木纹玻璃窗,建筑屋顶漏水处也被用红瓦和油毡修缮。

  婚纱摄影一条街,翡冷翠、皇宫、精益眼镜总店修缮一新。灰、棕、黄色搭配,古朴而大气。一楼杂乱的门面拆除,空调外机重新规划后,甲子大饭店、大华饭店、新民众乐园一线,透出整齐划一的欧式古典建筑原貌,引得游人驻足拍照。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承担 28 处 “ 文保优保 ” 建筑的整治修缮方案和施工图设计。该院副院长肖伟介绍,这是武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沿街建筑整治,国内城市中,上海外滩和天津第五大道也曾做过。

  4.7 公里沿线,涵盖原法、俄、英租界区建筑,尤以近 40 处 “ 文保优保 ” 建筑最为关键。比如向警予故居、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铁路饭店旧址、大陆银行旧址、汉润里沿街建筑、大陆坊沿街建筑、萧耀南公馆、三德里等。

  肖伟表示,在对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的有效干预中,做得最少永远最好,“ 我们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为这些历史建筑做‘减法’ ”。

  中信设计院三院项目负责人王一莹和团队对每栋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建筑手法和故事都进行了挖掘,并找到建筑最初的设计图纸对照分析。“ 对文物的修复,最重要的是找到原材料和原工艺,找不到原始资料的,我们还要重新测绘,将外立面的材料抽丝剥茧,找出最初的本体,现场取样,再对配色、材料配比进行分析,最后用同材质修复。”

  负责大陆坊沿街建筑改造的首席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谭刚毅介绍,这幢东至南京路,西止扬子街的大楼,于 1934 年建成。大陆坊引导着西式生活方式,作为民国时的高档住宅区,最初的住户多为银行高层职员、军官或生意人。上世纪 80 年代,这里住户急增,在原先三层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

  “ 大陆坊具有典型的早期现代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 ”,谭刚毅表示,如今的外墙已被反复粉刷、涂抹、贴面,看似整洁,实则面目全非。这就要 “ 遗产取证 ”,通过现场和史料来还原真实面貌,去掉多余。

  百名工匠小心敲打近一月

  透出汉口水塔百年老墙

  位于中山大道前进五路路口的汉口水塔,是此次立面整治建筑中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水塔竣工于 1909 年,砖红色墙面,正八角形塔身,高 7 层共 41.6 米。在近百年时间里,一直是汉口地区最早也是最高的标志性建筑,通过水塔加压,使武汉成为继上海、广州、天津之后,全国第 4 座拥有自来水供应的城市。水塔还承担过消防、火警瞭望等功能,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物。

  16 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水塔塔身的脚手架还未拆除,10 余名工人手持小型喷枪,对着外墙喷保护剂,1 楼以上的外立面已保养维护一新。施工方市城投房产集团天时建筑工程公司负责人裘维亚介绍,10 多年前,由于建筑外面的清水墙风化比较厉害,当时的业主用平均厚达 3.5 厘米的水泥砂浆粉涂,将原本的墙体覆盖。

  此次,为了还原透出百年老墙且不损害本体,100 多名工匠,用锤子、钻子小心翼翼慢慢敲打,花了 20 多天,才将 8 个面上的水泥砂浆全部敲掉,找到原有砖墙材料,再取样拿到位于上海的砖粉材料厂里配色,接着打样,由首席文物专家最终确定后再将砖粉材料运到武汉,对破损的外立面进行修复。

  裘维亚透露:“ 给国保级老建筑的外立面勾缝就好似画工笔画,忌讳用白色,而是用浅灰色勾缝剂,呈现历史感而不至于那么新。”

  记者看到,1 楼外墙上被原来的商户打满了密密麻麻的眼,裘维亚对此很心疼。接下来他们还将用 1 个月,对 1 楼外立面进行保养维护,修复创伤。本月 20 日之前,脚手架将全部拆除,10 月中旬全部完工。

  为还原历史记忆也做 “ 加法 ”

  近百岁甲子大饭店重现枣红色雨阳篷

  位于中山大道 696 号的甲子大饭店,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始建于上世纪 20 年代初,1924 年开张。今年 5 月,这栋白色西式建筑楼顶上存在了 20 余年的 3 间铁架违建被拆除。

  16 日,记者到现场探访时,惊奇地发现,揭开 “ 面纱 ” 的甲子饭店有些新变化:原来破损的玻璃已经换新,每扇窗户上还多了一个折叠式枣红色雨阳篷,平添一份洋气。住在甲子饭店背后集庆里社区的老居民罗师傅说:“ 原先外墙上有些破损的葡萄雕花都已经补好了,墙面原先的水刷石结构也恢复了,还加了雨阳篷,改造后更像从前的大饭店。”

  这里还将打造 “ 街头博物馆 ”

  承担中山大道园林景观设计的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刘凯敏表示,希望将一些有历史底蕴的文化符号带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打造 “ 街头博物馆 ”。

  《中山大道景观提升规划》深化设计中,明确了中山大道改造的景观提升方案,在三德里、美术馆、水塔、民众乐园、民意四路、多福路等空间节点处辅以各种主题景观。

  刘凯敏说,未来中山大道最大特色就是 “ 十里绿廊 ”,让行人在绿中穿行,体会城市 “ 慢生活 ” 的幸福感。沿线 4.7 公里将搭配以法国梧桐为主的行道树阵,并在里分空间内 “ 见缝插绿 ”。

  比如在金源广场靠海寿街附近,有一个三角形的街头绿地,目前绿化花坛占满空间,行人不能停留其中。刘凯敏说:“ 未来我们把这里的空间打开,改成一个休憩场所。小广场上将做一个景墙,用瓦片、青砖‘模拟’里分的老墙感觉,在地面铺装上,选用青砖来营造百年里分的氛围。”

  以汉口水塔为代表的节点,路前广场上将铺设青砖、小料石,让人感受百年老街的前世今生。在原大智门火车站附近的长青广场前,有望增加类似黄包车的写实铜雕,并在地面设计一些景观符号,比如刻上当年繁体中文的列车时刻表。(记者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