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揭武汉地铁艺术设计演变:每条线都有赏心悦目特色站

昨日,老建筑群与地铁6号线(江汉路站)夜幕下交相辉映 记者郭良朔 摄昨日,老建筑群与地铁6号线(江汉路站)夜幕下交相辉映 记者郭良朔 摄

  记者张晟

  作为中国最早一条以“中山”命名的城市马路,中山大道曾见证了武汉公共交通的繁忙景象,铭刻着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深刻印记。本月底,这条大道又将见证新的历史时刻:随着地铁6号线的开通,这条百年老街的交通方式将发生巨变。

  6号线约有3.7公里与中山大道重叠,从武胜路站开始,一直延伸至江汉路站与大智路站之间的地下。不为人知的是,6号线在地下掘进时,中山大道大智路至江汉路段两侧密布着65栋老建筑。

  昨日,武汉地铁集团透露,掘通这段隧道,犹如在一块泡在水里的豆腐上打洞,既要保证豆腐不能碎,还要确保隧道抵抗住地下水的重压。隧道贯通后,这些老建筑安然无恙,也让地铁开进中山大道成为现实。

  创历史纪录

  一次性下穿65栋老建筑

  昨日,记者从6号线大智路站G口出发,沿着大智路、中山大道一路步行。约1.4公里后,抵达6号线江汉路站。

  记者步行中发现,走过大智路到达中山大道,两侧老建筑逐渐多起来。它们中既有中国银行(大清银行旧址)、大陆坊、武汉美术馆(金城银行旧址)和工商银行(盐业银行旧址)等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也有宝润里等系列老建筑群。

  记者走进老建筑内探访发现,建筑外形完好无损。居住其中的市民称,当时地铁盾构施工前,社区和辖区派出所就已提前宣传,请他们密切关注家中房屋安全。几个月过去了,地铁从地下成功穿过,老房子的主体结构依然坚固。

  地铁集团6号线大智路站业主代表周豪说,一次性在地下穿越65栋老建筑,数量之多,在武汉地铁的建设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1929年,穿过中山大道的1路公交开线,披红挂彩驶上街头 记者李永刚翻拍1929年,穿过中山大道的1路公交开线,披红挂彩驶上街头 记者李永刚翻拍

  整体穿越

  提前对老房子评估风险

  周豪说,地下隧道采用正穿、侧穿或以临近建筑物的方式整体穿越这些建筑,隧道每前进1米,面临的挑战就相应成倍增加。

  “这些建筑,如果以前是银行等公共建筑,地基往往打得较牢,在地下穿越起来还相对容易。一些民居地基就显得很简陋,当时建设时就是在地下挖个坑,再用砖头砌出地基,上面盖上房子。”周豪说,这种建筑物经过风吹雨淋,度过了近百年、甚至超百年的时间考验,本身就“病患”缠身,在其下方进行隧道施工,无异于刀尖上跳舞。在隧道还未施工前,武汉地铁集团邀请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对65栋建筑逐一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老建筑局部均有危险点,一些部位已开裂或渗水。

  同时,从地质条件来看,中山大道沿线处在长江一级阶地上,地下水水位高、水压大,也给施工增加了难度。

  打“钢围堰”

  地面建筑沉降最多2.3厘米

  如何在这样复杂的条件下安全、快速地打通隧道?武汉地铁方面打出“组合拳”。

  周豪说,在隧道施工前,他们就采取明挖法,在建筑物靠近隧道一侧挖深沟,沟的底部在隧道下1米深处,再将预制好的钢管整体埋入沟里,形成钢管隔离桩。这样,老建筑的周围就形成了坚固的“钢围堰”,可防止隧道掘进过程中周围土层垮塌,破坏建筑物地基。

  此外,在隧道必须穿越建筑物的位置,施工方也提前埋设一种特殊管材,这种管子上有细孔,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方便抢险人员向地下注浆,以稳定建筑物地基。

  同时,在掘进过程中,盾构机的推进速度也严格控制,以尽量减少对地下土层的扰动,确保地上建筑安全。

  周豪介绍,这段穿越老建筑最多的地下隧道,由于各项预防措施准备充分,施工时非常顺利,两台盾构机2015年10月同时始发,今年4月就双双到达江汉路站。经过监测,这些地面建筑中沉降最多的仅为2.3厘米,远低于3厘米的可允许沉降范围。

  前插行后插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