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日军进入武汉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月媛通讯员文翔郭迅
1937年8月20日清晨5点,武汉首次鸣响防空警报,次日,日本战机开始轰炸武汉。1938年10月25日当晚10点,侵华日军先头部队进入汉口城区,武汉沦陷。在1年零2个月时间里,武汉共遭日机空袭72次,炸死1651人、伤3147人,炸毁房屋3437栋。
2004年8月1日起施行的《武汉市人民防空条例》规定,每年10月25日进行全市人民防空警报试鸣。
“那年我13岁,一听到空袭警报,老师带我们躲到了张公亭”
——92岁武汉沦陷日亲历者徐明庭
“我当时正读高小,老师带领我们到中山公园远足。上午8点出发,在公园吃完午饭准备回来时,突然就听到了空袭警报。”令徐明庭记忆深刻的是1938年4月29日,他回忆说:“老师马上带我们在公园内找建筑物隐蔽起来,我们就躲到了张公亭。”
“当时听到外面炮声枪声‘噼里啪啦’,不时听到外面有人喊,又打下来一架。”徐老说,这是当时武汉空战成绩最好的一次,中国空军和苏联空军志愿队共击落日军飞机21架。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徐老说:“我当时只能休学在家。大部分生活在日占区的武汉市民,苦不堪言。”今天中山大道南京路口的物外书店,是当时日本宪兵队的驻地。这支宪兵队常常随意逮捕中国人,刑讯时拳打脚踢、鞭子抽,有时还将人的四肢反绑悬吊,或把人背起来往地下摔,或先灌大量盐水,然后再在肚子上踩,或用电刑,或叫狼狗撕咬……周围的居民,每当夜深人静时都可听到里面传出阵阵惨叫声。
“2003年,我们提议:在每年的10月25日拉响警报”
——武汉市政协委员宋俭
武汉市民防办工作人员介绍,2003年以前,武汉也曾数次鸣响防空警报,但时间并不固定。“我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专业,专注于做党史研究。”作为武汉市政协委员,宋俭考虑从熟悉的领域进行提案。“2003年是武汉沦陷65周年,武汉沦陷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但对其相关历史,大部分市民尤其是武汉青年,即使知道也并不清楚了解。”宋俭认为拉响警报,能提醒全民尤其是武汉青年勿忘历史、珍惜和平、砥砺前行,也是一种国防教育手段。
在2003年初的武汉市政协会议上,他联合赵俊新委员等提交一份提案:“在10月25日(武汉沦陷日)16时拉响警报,……并由此成为惯例”。2003年,武汉市首次在10月25日拉响防空警报。“拉响警报是一种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仪式感,值得年轻人去关注。”现在,宋俭联合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希望在武汉建立“口述历史中心”。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国家安全的观念,民防工作是居安思危”
——武汉地方史志专家王汗吾
“民防工作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止包括人民防空,还有抗震救灾和核化救援等。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王汗吾说,武汉抗日时,因为我们的防空能力特别是整体军事能力都远落后于敌人。面对空袭,只能通过传统的电话相互通知、警报设备也比较陈旧,导致百姓大量伤亡。在和平时期,更要合理规划、按步骤加强人防设备设施建设。“目前,武汉在城市建设中,比如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都具有人防功能,可在特殊情况下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是最重要的。”王汗吾介绍,我们还要通过经常性的演习来检验、改进日常的人防工作。同时面向群众开展人防教育,提高人民的防空防灾意识。在武汉沦陷日拉响警报,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王汗吾反复说道:“要以史为鉴,现代军事武器更为先进,信息化战争更难分前方后方,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