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七夕”氛围,2011年年初,郧西县还将首届天河“七夕”文化节征集评选的获奖歌曲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并聘请专业或业余歌手分别进行演唱,录制成歌碟,然后下发到基层单位,以供学唱。郧西县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社区居民和青年学生学唱“七夕”歌曲。同时对全县单位学唱“七夕”歌曲活动进行严格考核。

  除此之外,从全国各地海选7名“织女”也曾是郧西县营造“七夕”氛围的一项重要工作。

  知情人士向记者介绍,排名第一的“织女”可以获得奖金两万元,其他6名“织女”则每人可获得1万元奖励。同时,上述七“织女”由郧西县“七夕文化”建设办公室、县人社局、县妇联建立档案,跟踪管理,优先推荐到企事业单位录用。

  以前,郧西每年的“七夕”文化节晚会,则是郧西县营造“七夕”氛围的重头戏。

  “第二届和第三届的‘七夕’节晚会规模比较大,这两届的‘七夕’晚会明星云集,晚会开支估计要数百万元。”郧西县居民张欣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一张流传在网络内部文件显示,为了办好第三届“七夕”节,郧西县七夕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曾向县政府申请工作经费达500万元。

  法治周末记者此前在郧西采访时发现,“七夕”元素似乎充满了这个鄂西北边陲小城的每个角落。在郧西,“七夕”似乎演变成了一场狂热的运动。

  千亩婚博园项目撂荒5年

  打造世界最大婚俗文化博览园,则是郧西县推出的一个与“七夕”有关的最大招商项目。按照规划,这个占地1000余亩的博览园将反映全国56个民族和世界其他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婚庆风俗。

  郧西县的招商项目说明书称,郧西世界婚博园以“七夕”传说为背景,举“世界婚俗文化博览园”之旗,打造世界婚博园之新的城市板块,建成“两城两基地”:即中国婚俗婚庆文化城、中国爱情文化产业城、中国优生优育基地、中国养生养老基地,从而实现“一园一企,以企养园”,由此推动郧西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郧西县还对这个项目作了利益分析:婚博园主题项目预计投资8亿至10亿元,综合配套盈利项目预计投资20亿元;项目建成,将成为鄂西生态经济文化旅游圈内和西安至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上的“引爆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年可吸引游客100万余人次,仅门票一项收入就可达到1亿元以上;同时,该项目能够强力拉动婚庆产品市场及园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至少提供10000个以上就业岗位,形成综合产业开发链,年可实现纯收入4.2亿元以上。

  为了吸引投资,郧西县政府对此项目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婚博园征用的1000亩土地,投资者只需承担每亩15万元征地费(含手续费);在婚博园对面,琴桥两侧配套供地约250亩,按投资两亿元奖励50亩土地,用于旅游地产开发;项目自动工之日起,县政府每年投资200万元,用于婚博园的广告宣传,连续支持5年,共扶持投入1000万元……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1年4月8日,时任郧西县县长的胡俟与陕西一家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卫某,在西安正式签订了郧西县世界婚俗博览园招投协议。按照协议,陕西这家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筹资8亿元,在郧西县城区建设世界婚俗博览园。当年的8月6日上午,项目举行了奠基仪式。

  “婚博园预计在2012年七夕节前部分开馆,2013年七夕节前全部完工,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婚庆主题博览园。”十堰市媒体报道称,这是郧西县继当年3月签订4亿元建设天河旅游风景区的协议之后,斩获的又一旅游建设大订单。

  然而,婚博园的建设却是一波三折,项目地自奠基后,至今仍未开工建设,千余亩项目地已经撂荒了5年。

  2015年8月5日下午,法治周末记者驱车赶到婚博园项目现场看到,4年前修建的婚博园建设指挥部简易办公工棚还留在原地,而项目地上则是杂草丛生。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因各种原因,原来与郧西县签订开发协议的陕西某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经退出了对此项目的开发,这一项目需要重新对外招商。

  记者上网搜索到的相关新闻显示,在这几年间,不断有投资公司来郧西县考察婚博园项目,但依旧没看到正式签约的消息。

  记者浏览郧西县政府网站发现,今年3月22日,郧西县世界婚博园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又在政府网上更新了“婚博园”项目招商说明书。

  2015年8月6日,法治周末记者来到郧西县委宣传部,了解婚博园目前的真实招商情况,但截至记者发稿时,郧西县委宣传部没有回复。

  “村民们好端端的土地被政府征过去后,就这样荒废了5年,真是可惜啊!”看着婚博园项目地撂荒了5年之久,郧西县城关镇东营社区一居民深感痛心。更让他担忧的是,现在主推这项目的县委书记胡俟已经被立案调查了,如果还找不到投资商,这个最大的“七夕”投资项目有可能会变成“烂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