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煮两碗小面顾客都不满意 他又煮了第三碗连煮两碗小面顾客都不满意 他又煮了第三碗

  早上5时,天还没有亮,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太岳路上一家重庆面馆已经开门了,氤氲的热气让去工地赶早班的张贵成的心里平添了几分暖意。几分钟后,老板黄国灿把一碗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放在了他的面前。

  不时有人匆匆赶到黄国灿的店里来吃一碗小面。7时20分,黄国灿把掌勺权移交给妻子,自己则把5张方桌和20张凳子搬到门外,不一会儿,店内店外12张桌子就坐满了顾客,还有10多个人在店外排起了长队等待。

  “荆州人有过早的习俗。”8点半,门外的两张桌子终于空了出来,黄国灿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说,荆州人最看重早餐和晚餐,早餐在小馆子美美吃一顿,愉快的心情可以保持一整天。

  用小面打入“过早”市场

  2012年,黄国灿带着开川菜馆的梦抵达荆州创业,但他发现,中午光顾餐馆的顾客寥寥无几,反倒是做早餐的馆子、摊点人气爆棚,“有些老年人睡不着,5点多钟就去吃早点,天不亮就坐满了人。”

  决心打进当地早餐市场的黄国灿知道,在竞争激烈的“过早”市场里不拿出拳头产品是站不稳脚跟的,他想到了家乡的小面。

  那时,为了服务在荆州创业打工的10万重庆人,各种打着“重庆牛肉面”、“重庆麻辣面”、“麻辣重庆面”等招牌的小店星罗棋布。那时,央视《嘿!小面》的纪录片还没有播出,地道的重庆小面的香味和名气还没能顺江而下抵达荆州。

  为了考察学习,黄国灿天天吃面,从早吃到晚,在吃过近30家类似的重庆面馆后,黄国灿下定了开一家正宗重庆小面馆的决心。

  “他们没有做出重庆小面的味道。”黄国灿说,这些打着重庆小面招牌的馆子其实卖的还是荆州味道,而且店面简陋破烂,卫生状况堪忧。

  在开县就曾师从丈母娘的黄国灿对自己煮面的技术非常自信。

  2012年下半年,黄国灿的“重庆面馆”正式开张。“店面干净整洁,辣椒油、花椒面等原材料都从重庆采购,酱油、醋都是名牌,牛肉、肥肠都是买最好的,决不用‘孬货’。”黄国灿踌躇满志。

  为了把面煮好天天吃面

  然而,开业伊始,生意并不好。

  “你这个面怎么煮得怎么软?”一天,面对当地一名60多岁老人的质疑,黄国灿连忙道歉:“我再给您煮一碗。”

  “你怎么又把面煮硬了?”第二碗面端上来,老人还是不满意。“我再给您换一碗。”黄国灿马上又去了厨房。

  第三碗面端到老人面前,黄国灿和妻子紧张不安地站在一旁。

  “小伙子,冲着你的态度,这碗面我吃了。”

  听到这句话,黄国灿如释重负。

  黄国灿后来观察到,当地人喜欢吃九成熟。煮得稍硬一点的面。他便在坚持地道的重庆味不变的原则上,在面的生熟程度上配合本地人的喜好而尝试改变,但火候并不容易掌握,“刚开始他们说我把面煮烂了,我就把面煮硬一点,结果他们又说面没有煮熟,是生的。”黄国灿回忆起这段艰难的日子时说,“有一次就把整整一锅3斤多的面全煮糊了。”

  黄国灿的应对办法还是吃面,一天三顿,每顿都和妻子吃自己煮的面,直到煮的面被当地人认可为止。

  计划把分店开回开县

  “我做得不好请给我说,我做得好请给别人说。”店内价目表下的这句话清晰可见。

  经过一传十,十传百,黄国灿的生意逐渐走上正轨,本地消费者渐渐超过重庆老乡。现在,黄国灿每天平均卖出500碗小面,日营业额达2500元,收了3个学徒,开了1家分店。

  黄国灿已在为自己的未来谋划蓝图,除了购置新房外,他还雄心勃勃地计划把第三家店的坐标定在当地最繁华的万达广场。接下来的第四家、第五家,黄国灿说,回开县,在家乡开店。因为开县还有他15岁的儿子,开县还有他幼时的小伙伴,开县还有他魂牵梦萦的山和水。

  本报记者 高科 文/图

  ■晨报对话

  “把小面做大做强”

  重庆晨报:初期遇到困难时想过放弃吗?

  黄国灿:最开始生意不好的时候持续了1、2个月,当时自己就想,我有这个自信,我的态度加上卫生加上味道,慢慢就把生意做出来了。

  重庆晨报:你会坚持把重庆小面做下去吗?

  黄国灿:我原来开过出租车,做过化妆品生意,都没挣到钱,是重庆小面给了我信心,我会努力把重庆小面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