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三:融合多元文化,打造地域的汉水古文化

  “中华文化源,楚韵汉水风。”在十堰,汉水文化生生不息。

  如何融合多元文化?《规划》提出,首先要挖掘汉水文化印迹,梳理汉江沿线文化资源;规划旅游西线南线串联汉水文化景观,将汉水文化游线融入区域旅游网络。

  第一条线路,规划从十堰出发至郧阳、郧西县、上津镇的西汉水文化旅游西线,主要游览郧阳古人类遗址博物馆,郧西县五龙河、龙潭河风景区、上津古镇。

  第二条线路,规划从十堰向南出发,途经房县、上庸镇到达竹山、竹溪和高山林区国家公园入口的汉水文化旅游南线,主要游览房县野人谷、野人洞、上庸镇等景区。

  其次,整合汉水文化资源,形成“一城三镇”的T形格局。

  一城指郧阳古城(保留有大丰仓、学宫大成殿等);三镇分别指,被誉为“朝秦暮楚”的上津古镇、被誉为汉水之滨的文明古城的均州古镇以及神秘庸国都城所在地的上庸古镇(现保留有三盛院、黄州会馆等)。通过区域的交通设施支撑 T 形格局的建设,除规划的高速公路与风景公路外,通过开发水上游线和绿道等特色交通方式,联通一城三镇,构建协同发展的汉水文化展示区。

  策略四:建设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五城”

  专家明确提出,十堰应不遗余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读书之城、科教之城、养生之城和武术之城这“文化五城”。

  《规划》说明,十堰宜布局一园多馆,建设博物馆之城。一园指建设全国最大的东风汽车博览园,多馆指建设汉水文化博物馆、中草药博物馆、远古人类博物馆等。

  如何建设读书之城?专家建议,建设市、区、社区三级图书馆体系,完善多元化的读书服务网络。推进街道、社区图书室与区级、市级图书馆的无缝对接,创建营造多功能、多主题、多样化的读书空间和读书体验场所,如建数字阅读服务网络、设立流动报刊站等。再者,就是开展“读书月”活动。

  科教之城建设的策略是,建设一园区、一大学、多职校的科教体系。一园区就是打造生产、研发、学术为一体的研发园区;一大学就是重点培养目前十堰教育突出发展的学科,例如结合中医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打造医学学科;多职校是指依托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良好教育资源和基础,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和学科门类,加强对青年的职业教育和对回岗人员的再教育。

  在养生之城的建设上,专家给出的意见是,构建市区治疗、景区修养、山区培育的全域化养生系统,打造以道教养生文化为主题的区域疗养基地;依托太极湖景区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打造生态疗养院和休闲养生基地;以生态保育为前提,发展深山修养、游憩项目。

  至于武术之城的建设,专家认为首先要扩大武馆武校规模,延伸武术产业链。以武当功夫团的武术表演《太极》为基础,打造武当山实景演出。其次,通过开办武术健身文化讲堂、策划多样节庆活动,扩大武当武术文化影响力。

  人文彰显战略简读

  ● 规划提出,未来十堰要建设为世界道都、中华车都、汉水古都、“文化五城”。

  ●通过山、水、建筑和活动构成的武当“四道”(玄武道山、贵生道湖、合一道宫和无为道学),塑造、传承并发扬武当的道文化。修缮武当古建筑群,恢复官道神道等构成的朝圣古道体系,重塑八百里武当盛况;扩展宫观文化功能,开放知名宫观,修建山下道教活动场所,成立道教文化研究机构及文化讲堂;深化社会协作,传播道教特色文化;坚持对外交流,建设国际道教海外交流平台及全球武当武术展示基地。

  ●营造人文场所,打造中国的商用车文化。对老车城内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如东风汽车老厂区、六角亭区域、干打垒居住建筑等进行有机更新和功能提升,通过城市轨道串联特色汽车主题体验线路,重塑百里车城风貌。

  ●融合多元文化,打造地域的汉水古文化。梳理汉江沿线文化资源,构建十堰出发至郧阳、郧西县、上津镇的西汉水文化旅游西线;强化郧阳古城、上津古镇、均州古镇、上庸古镇构成的“一城三镇”的 T 形格局,整合汉水文化资源。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五城”:博物馆之城、读书之城、科教之城、养生之城、武术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