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头牛到底是谁家的?两村民花6200元用“亲子鉴定”辨别
楚天都市报7月25日讯(记者梁传松)蕲春青石镇两养殖户为两头耕牛的权属发生了纠纷,双方都认为耕牛是自己家的,无奈之下,其中一户村民自已掏6200元费用,为一头小母牛做“亲子鉴定”,最终通过科学的依据,这头小母头“开口”找到了真正的主人。目前,蕲春县青石镇派出所和综治办正在调解中。
两头小牛失踪
今年55岁的吴文学是蕲春县青石镇八斗村人,目前居住在该镇桐梓狮山街办,平时自己与妻子在家做点农活和养牛贴被家用,儿子媳妇在外打工,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平静的生活在今年6月初被打破。吴文学告诉记者,他养了9头牛,其中有两头一公一母的牛犊,分别是2016年11月和2017年3月自家母牛所繁育。但在6月初,他发现两头一岁多的小黄牛不见了。
一头小牛价值约5000余元,两头牛失踪,对靠在家务农的吴文学来说,损失惨重。随后吴文学便发动家人在山上四处寻找,在寻找多日后,他打听到隔壁温泉村孙某和其儿子不久前上山牵了两头小牛回家。
“我家的牛在耳朵上做了记号的”吴文学告诉记者,因为附近养殖户比较多,平时都在山上散养,担心与别人家的牛混在一起,他将自己家的牛耳朵上钻了一个洞,并用啤酒盖里的橡胶圈做了记号。
随后吴文学便找到孙某家中,在其牛圈里发现了其中一头小母牛很像自己家的失踪的牛,但孙某坚称这头牛是自己家的,而吴文学也发现他在牛耳朵上橡胶圈不见了。
小牛身份之谜
“我自己家的牛,肯定不会认错!”吴文学多次找孙某要求还牛,但遭到了孙某的拒绝,孙某认为那两头牛就是自己家的,为此双方闹得很不愉快。
“我家的牛我肯定认识”吴文学称,他不但做了记号,而且有村民告诉他,6月初看到孙某夫妻俩和儿子3人一起上山,利用牛喜欢吃咸味,用盐将两头牛诱下了山。从其放养的山林到孙某家中,约有5公里的路程,路上多人看到。吴文学认为人证特证俱在,孙某没理由不还他的牛。
双方多次发生争执后,见孙某不同意还牛,吴文学便到青石镇派出所报警,认为孙某偷了他家的牛。
接到报警,派出所犯难了。小牛不会讲话,也不会认人,这案子太棘手。
青石镇周边都是大山,养殖户把牛赶到山上,十天半月去看一下,全是“人放天养”的模式散养在一起。青石镇派出所长胡向松告诉记者,孙某今年65岁,耳朵有点背,儿子在上海打工,派出所和青石镇综治办多次组织镇村干部协调,但各自都认为两头小黄牛是自己家的。
DNA确定基因
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参与调解青石镇综治办主任朱红波伤透了脑筋。
“一方认为我们不作为,另一方认为我们多管闲事。”朱红波告诉记者,分不清谁是谁非,让参与调解的人员左右为难。
在调解中,吴文学称,他的两头小黄牛是自己家养的母牛所生。
“既然有母牛在,何不做个亲子鉴定?”参与调解的民警提议,用科学的手段来证明两头牛到底是谁家的。
但是咨询鉴定费用后,鉴定母牛和小头牛需要6200元的费用,而一头牛的价值也就5000余元,这笔费用谁来出?
“既然都认定是自己家的,谁弄错了谁来出这笔钱。”经过调解人员的努力,吴文学同意自己先行垫付鉴定的费用。
7月9日,在调解人员的见证下,吴文学委托江西一家司法鉴定中心对对其中一头小黄牛进行“亲子鉴定”,工作人员抽取了吴文学喂养的母牛和在孙某家喂着的小牛血样,将吴文学家的母牛标记为“牛二”,孙某家的小黄牛标记为“牛一”,将通过NDA分析,对小黄牛进行生物学母亲鉴定。
7月20日,鉴定中心传来消息,证实“牛二”是“牛一”生物学母亲。
有了权威的证据,23日,青石镇综治办再次组织村干部找到孙某进行调解,但孙某十分固执,认定两头小黄牛就是自己家的。
“农村工作不好做”朱红波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考虑到孙某年龄较大,讲不通道理,当日诱走吴文学家两头小黄牛的有其儿子参与,村委会干部已通知孙某在上海打工的儿子尽快赶回来妥善处理好此事,否则将通过司法途径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