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月7日电(夏国燕)冬日湖北大地上,水草生长、鱼鸟潜跃,呈现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图为湖北当阳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成群候鸟戏水。新华网发 金荣军 摄图为湖北当阳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成群候鸟戏水。新华网发 金荣军 摄

  位于武汉市蔡甸区西南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地带的沉湖湿地,总面积达11579.1公顷。近年来,随着退养还湖、综合治理等保护工作持续推进,沉湖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成为东方白鹳、白头鹤等珍稀濒危水鸟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天堂。

  前不久,卷羽鹈鹕时隔6年再现沉湖湿地;11月,一只大红鹳飞落沉湖,引发广泛关注。据《武汉鸟类图鉴》记载,大红鹳在武汉鸟类观测历史上仅有过一次记录,为2015年出现在府河湿地。

  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电子大屏上清晰显示每日发现鸟类名称、发现次数、出现的地点等信息。这是该局2021年9月投入运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冯江介绍,该监测系统通过使用声音识别、视频识别以及遥感解译等技术来识别鸟类,可实时了解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信息,并监控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还可根据水位高低以及水草、苔草生长情况来调节鸟类食物,以实时调度巡护人员。

  “系统目前已获取有效声音数据63万余条,通过声音识别记录鸟类111种,通过视频监测识别记录鸟类35种。”冯江说,系统每半小时扫描一次,基本可覆盖核心鸟类栖息地的分布情况。

  湿地是“地球之肾”。2021年,湖北建成省级湿地大数据平台,可实现各类生态数据实时分析和生态预警,为湿地生态监测、科学研究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2021年8月,湖北出台了《湖北省重要湿地生态健康评价规范》,这是继《湖北省重要湿地认定标准》之后,湖北第二部有关湿地保护的省级地方标准。

  湖北省重要湿地生态健康评价主要包括富营养化程度、生物入侵度、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植物多样性、鸟类多样性等17个指标。根据17个指标的各自权重,可计算出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值,并划分为健康、较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4个等级。该评价规范出台,进一步促进湖北建立湿地监测评价体系,提高湿地规范化管理水平。

  深冬,在黄梅县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千上万只冬候鸟或静卧湖面,或凌空飞翔,保护区监测到候鸟数量达12万余只。

  在湖北汉川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成群越冬候鸟展翅高飞。汈汊湖面积达2500公顷,生物多样性丰富。

  汈汊湖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黄修庭介绍,2017年以来,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综合治理,为园内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有白天鹅、大雁、白鹭、苍鹭等越冬候鸟百余种,最高峰时达10万只。

  在鄂州市梁子湖湿地,成群天鹅聚集觅食、嬉戏,大雁、苍鹭、野鸭、翠鸟、红嘴鸥随处可见。

  近年来,湖北建立了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体、多种保护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2021年,湖北共退耕、退渔、退养3.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2.62%。

  湖北享有“千湖之省”之美誉,湿地广阔,水草丰茂,候鸟成群。

  目前,湖北已建成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国家湿地公园66个、省级重要湿地46处,建立湿地保护小区72个、省级湿地公园38个。

  2022年11月21日至29日,湖北将迎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这也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大会旨在通过地方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及国际合作,推动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湖北正以筹备大会为契机,强化湿地保护管理,持续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并规划到2025年,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55%。

图为大红鹳在武汉沉湖湿地上空飞翔。新华网发 魏斌 摄图为大红鹳在武汉沉湖湿地上空飞翔。新华网发 魏斌 摄
图为湖北省南漳县清凉河国家湿地公园内,野生鸳鸯成群。 新华网发 王庄 摄图为湖北省南漳县清凉河国家湿地公园内,野生鸳鸯成群。 新华网发 王庄 摄
图为湖北汉川汈汊湖内,成群候鸟越冬。新华网发图为湖北汉川汈汊湖内,成群候鸟越冬。新华网发
图为武汉沉湖湿地内,候鸟戏水。新华网发 贾连成 摄图为武汉沉湖湿地内,候鸟戏水。新华网发 贾连成 摄
图为武汉沉湖湿地内,珍稀鸟类聚集。新华网发 魏斌 摄图为武汉沉湖湿地内,珍稀鸟类聚集。新华网发 魏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