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协和医院参与研发,预计7月面市,将为我国数百万患者送光明
□本报记者 刘迅
我国科学家历时10年自主研发,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5月23日在深圳正式投入生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
2010年起,有武汉协和医院在内的全国5家医院参与临床试验,证明生物工程角膜的愈后效果已经接近人体角膜,将为我国数百万乃至全球6000万角膜病患者带来光明。
昨日,武汉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张明昌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预计今年7月患者就能在医院正式使用上生物工程角膜。
湖北47名患者已受益
今年4月底,全国医学界一片欢呼: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拿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这也意味着,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角膜,在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成临床试验。
好消息接踵而至。5月23日,该生物工程角膜在深圳正式投入生产。未来,将为我国400万乃至全球6000万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希望。今后,全国医院将在武汉协和医院在内建4家培训基地,对移植医生进行专业培训。
“艾欣瞳”由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的科学家团队历经10年时间研究成功,是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863”首席科学家、中国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金岩博士说,“艾欣瞳”是由异种角膜经脱细胞特殊工艺多级处理,去除了角膜中的细胞、杂蛋白、多糖等抗原,能与周围组织快速整合,并随着自身细胞的迁入改建,移植角膜逐渐透明,患者视力逐渐恢复。
2010年开始,由北京同仁医院牵头,武汉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河南眼科中心等国内多家知名眼科医院参与“艾欣瞳”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总有效率达到94.44%,愈后效果接近人捐献角膜。
来自宜昌的周女士是其中一名受益者。2010年,周女士患真菌性角膜炎,右眼球的2/3出现溃疡病灶,被一层灰白色覆盖,近乎失明。周女士面临摘除眼球的风险。迫于经济压力,眼角膜供应紧张,她同意参加生物工程角膜移植试验,成为全国首例临床试验患者。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致盲率极高的角膜病,治疗难度很大,一旦药物无法控制感染,必须进行角膜移植,否则只能摘除眼球。” 参与临床试验的武汉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张明昌说,移植生物工程角膜一年后,周女士回协和医院复查,右眼视力恢复到0.4,双眼看上去并无差异。
和周女士一样,全国共有47名患者在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在武汉协和医院眼科选择移植生物工程角膜,占全国所有临床患者近一半。随访中,没有一例患者复发,最好的视力恢复至1.2。
业内有专家质疑,新角膜清透,是否是被人体吸收?专家利用最新断层扫描技术发现,移植的角膜覆盖面明显存在,并没有被人体吸收,眼部神经也逐渐融合至新眼角膜上。
目前,该生物工程角膜虽未定价,但前期科研费用太高,专家组预计价格约在1.5万元左右。随着应用普及,价格有下降的空间。
眼角膜替代品的研发曲折路
寻找人体角膜的替代品,一直是科学家期盼的。但几百年来,虽有高分子材料、羊角膜、克隆技术等,但因材料自身与移植者存在相容性的缺陷,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移植替代品。
张明昌告诉长江商报记者,1789年,法国学者Pellier曾提出用玻璃替代角膜,植入眼球。此后,科学家们在高分子材料方面进行探索,研究玻璃、塑料、氧化铝、硅胶等材质制作替代品。
“人的角膜仅0.5毫米厚,由无数排列紧密、纵横交错成网状的胶原纤维构成。光靠化工分子材料等纯人工材料,很难做出这样精密复杂的结构。”张明昌说,事实证明,这样的高分子材料容易引起排异、发生变性,所以有关研究一直停滞不前。
此前,我国并无获批使用的生物工程角膜产品,不少患者在等待角膜或角膜替代品的过程中逐渐失明。
随着科技发展,替代角膜、寻求光明的探索渠道更多。张明昌介绍,目前较前沿的科学探索包括器官培养和克隆。前者利用高分子载体,让细胞定向分化,分层“制造”人工角膜后再重建。有人曾成功研制出角膜中的数层,但怎样将这些层次复合起来,仍是难题。后者是利用干细胞,通过克隆手段培植人工角膜,但技术手段不成熟,也存在医学伦理问题。
如何寻找有效的替代物用于角膜移植,专家首先想到用动物角膜,他们选择了与人类较为相近的猴子做实验,但因其繁殖率低,饲养成本较高,来源上成了一个难题。
张明昌介绍,近年来,专家研究出利用羊膜修复角膜,暂时保住眼球的方法。羊膜是胎盘的最内层,能产生一些生长因子,促进皮肤修复,是外科皮肤移植手术常用的敷料。将羊膜应用到角膜移植方面:切除眼角膜的溃疡病灶,再敷上新鲜羊膜,长好后能阻止眼球溃烂,保住眼球、等待移植更适合的角膜。
武汉协和医院每年做羊膜移植手术约300台。张明昌说,专家严格筛选新鲜羊膜,覆盖后的排斥反应较小,能促进角膜组织的修复和愈合。但它的透明度不好,移植后无法挽回视力,也不适宜需要移植多层角膜的患者。
在对猪、牛、羊、鸡、鸭、鹅等动物进行筛选后,科学家发现猪角膜参数和人比较接近,其携带的病毒不太容易传染给人类。在反复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2010年我国专家成功进行了第一例将猪角膜移植到人眼中的移植手术。目前,在深圳已建起猪饲养基地,每头猪都有“身份证”,制成的眼角膜都能溯源。
“‘艾欣瞳’取材于猪眼角膜,经脱细胞特殊工艺多级处理,去除了角膜中的细胞、杂蛋白、多糖等抗原,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安全性高。”张明昌说,生物工程角膜能应用到临床,为角膜病患者解燃眉之急。
可解角膜零库存之急
张明昌说,角膜就是我们俗称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形似圆球体的一部分。角膜透明无血管,但感觉神经非常丰富。角膜可以保证外界光线毫无障碍地通过,到达眼底,获得清晰的成像。
“先天性、感染、免疫相关疾病等角膜疾病可使角膜的透明性、形状、完整性发生变化,引起视力下降。”张明昌说,因为角膜在眼部的正前方,遭受外伤时,它总是首当其冲,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发生破裂、感染导致混浊,造成视力下降或失明。
角膜病变仅使角膜失去透明性,变得混浊,但眼球内部结构正常,如果能用透明健康的角膜将病变角膜置换掉,病人视力即可得到明显改进,因此大部分角膜盲是可治疗的。
据了解,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并且以每年150-200万病例的速度递增。目前世界上约有6000万名角膜盲患者,其中,我国大约有400万人。
武汉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中心主任骆钢强介绍,武汉有盲人20万,其中近50%属于角膜病,从理论上讲,除了已失去手术机会的盲人,约8万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复明。但国内眼库奇缺的现状,让医生和患者都备感无奈。
在武汉有两大眼库,但长期以来“零库存”。武汉市红十字会目前指定的角膜捐献登记接收站有两家,一家是同济医院,一家是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我们的眼角膜库长时间都处于零库存状态,来一个角膜就用一个,完全供不应求。”爱尔眼科医院眼角膜捐献登记接收站工作人员说,长期以来,武汉眼库几乎都处于“零库存”状态,而据各大医院统计,武汉每年约4000人在苦苦等待角膜。
在角膜捐献者当中,有普通的工人、学生、教师,也有相当多的高知、高干,如退休老红军、博士生导师、导弹专家等等,这些捐献者包括家属没有任何的要求,他们只是希望将明亮的角膜留下,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另一家眼库同济医院眼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据介绍,由于自愿捐献眼角膜的人太少,眼角膜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每年开展全层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仅一二十台,眼库常年为空。
张明昌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因为角膜资源紧缺,一位捐献者的一对角膜至少要供两个患者使用,也就是说,每位患者只能复明一只眼睛。为了更好地利用角膜,医务人员还尝试将角膜分层、分片。但由于患者自身疾病的原因,角膜移植无法保证一次成功,移植过程偶有损耗。
“虽然生物工程角膜能解燃眉之急,但医生们仍鼓励角膜捐献,毕竟人工材料不能全部解决问题,人体材料才是最佳供体。”张明昌说。
“艾欣瞳”经脱细胞特殊工艺多级处理,去除了角膜中的细胞、杂蛋白、多糖等抗原,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安全性高。——武汉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张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