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宣斌沈宣斌

  秦楚网 记者 祝梦

  他曾是一名落魄的下岗工人,如今是年销售额近亿元的企业法人。从东拼西凑的5万元起步,他用15年将一个私人作坊发展成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9000余万元。15年来,他流过汗、流过泪,却始终初心不改,奋勇前行,他就是十堰伏龙山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宣斌。

  被迫下岗,他瞄准食用菌产品商机果断行动

  2001年,原在十堰市供销社工作的沈宣斌,因为企业改制被迫下岗。当时,已在供销社工作8年的沈宣斌,看准了食用菌产品的发展商机。经过多番考虑,他最终放弃了再就业的念头,决定自己创业。

  说干就干,为了准备启动资金,他将房产证拿去做了抵押贷款,又在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了5万块钱,注册成立了十堰伏龙山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初成立的公司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资金,没有人才,也没有市场。

  “当时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晚上10点才回去,经常还要熬通宵,天天吃盒饭。”沈宣斌说,那段时间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累”,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挺怀念的。

  沈宣斌意识到,要开拓市场,就必须先做品牌。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宣传,一方面积极注册商标,参加各类展示会。2003年,公司运作已初步成型,他又利用有限的资金,建立了“伏龙山珍”中英文网站,市内各大商场、超市均设有“伏龙山珍”专柜销售公司系列产品。随后,沈宣斌以黑木耳、香菇为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市场份额,公司发展日益壮大起来。

  站稳脚跟,他开始求质量、抓创新、创品牌

  沈宣斌深知,食品类产品质量关系企业生存、客户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他狠抓公司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完善与落实。他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一方面加强培训学习,公司还建立了严格的生产加工质量控制体系,取得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公司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在创新求发展上,沈宣斌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公司自2006年起在茅箭区五条岭林场和房县花楼门村建立了规范标准的绿色食用菌生产基地。沈宣斌又先后投入50万元建立了十堰市丹江口市盐池河镇食用菌出口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在鄂西北及周边县市区网络了1万余农户参与生产种植,并长期聘请市、县、区农业局专家为各生产基地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便利的技术指导服务。各基地以村组为单位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确保农户“谁种植、谁受益”按期实现。据不完全统计,该公司的专用生产基地带动6000以上农户就业,每户农民在基地得到的经济收入近万元。

  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公司拥有独立的进出口经营权,主要出口黑木耳、香菇,出口地延伸到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德国、加拿大、新加坡和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出口创汇达300万美元。

  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沈宣斌时刻不忘抓品牌的创建和发展。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加强宣传,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公司影响力。沈宣斌也一直致力于“伏龙山”牌系列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先后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为项目技术攻关献智献策。在食用菌的精深加工上攻克了食用菌保鲜和杀菌两个难题,研发制定了从种植、加工、运储、检验等一整套完整的加工工艺和生产线,开发出新型食用菌深加工产品。2008年公司开发研制的“伏龙山”牌黑木耳精粉一上市就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外包装已申请到专利权,成功打开了欧盟市场,这对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

  追求超越,他力求打造区域生产经营新格局

  经过15年的发展,沈宣斌的“伏龙山珍”公司已建立20000亩食用菌绿色食品出口生产基地,3500亩山野菜基地,联合农民股东3860名,协会会员2600名,目前公司生产的香菇、黑木耳、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已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且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销量达250吨以上,公司年销售额9000余万元。

  为进一步将公司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企业发展的二次腾飞,沈宣斌利用当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契机,在市、区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已在茅箭区西坪村征地15.5亩,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基地+农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公司(收购、检测、加工)+冷链+配送+超市”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大规模的农产品直采基地,培育自有品牌,建设与之配套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系统和产品展销中心,目前该项目已开始施工。

  该项目投产后,具备10万吨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将带动20000户农民创收,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到2亿元以上,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沈宣斌又抓住电商发展大势,于2014年12月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合作建立十堰市首家农产品跨境电商平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沈宣斌说,现在公司正面临着转型,对他来说一切又是重新开始。尽管短期内面临许多艰难,但他坚信,通过不断的体制革新与技术创新,他一定能够打造出以新技术产品为龙头的跨区域联合生产经营的新格局,实现公司的再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