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后,在万咸超的支持下,万劲松买了一辆翻斗车拉建筑材料,业务主要来自当时武钢在建的新工厂。效益好的时候,每天毛利上千,顶武钢一个月的工资,“等于还是吃武钢饭。”
一年后,白玉山跟风开车的人越来越多,武钢的业务也变少,生意就不好做了。到2005年,翻斗车报废,万劲松通过武钢下属的精诚劳务中介公司再次回到武钢。
这次,他的身份是劳务派遣工,每月工资1600元,干的是全民正式工的活儿,但没有合同,没有保险,没有福利,没有休假,“就是个打工的,比开车稳定点。”
在万劲松重新进入武钢的2005年,正是武钢所谓“第三次创业”时期。2004年底,武钢的钢铁产能不到900万吨,但通过 2005年到2006年的三次兼并,年产能一举升至3000万吨,直逼行业老大宝钢。
但兼并除了带来规模,并没有带来效率,到2015年,武钢的劳动生产率仅有同行先进企业的三分之一,每吨钢的人工成本接近国内先进民营钢铁企业的三倍。
在万劲松眼里,这种现象就是,他一个人干着三个人的工作,让三个全民正式工拿着比他高1倍的工资,在一旁耍。
回来,是为了离开
万志宏说,自己早就从这种无谓的消磨中看到了武钢衰败的一天。所以从回到武钢的那一刻起,他就酝酿着怎么找新的出路,“可以说,是为了离开而回去的。”
这一次,万志宏依然独自做了决定:学习法律。理由是:“我喜欢读书,喜欢跟人交流,而且律师是一个越老越值钱,永远不会退休和下岗的职业。”
但万志宏只有全日制的大专文凭。此后,自考大学法律本科的函授文凭和律师资格证花了他15年,其中光司法考试就考了整整七年,“我并不聪明,唯一擅长的只是看到目标坚持到底而已。”
在对这段漫长考学生涯的回忆中,万志宏每次给出的细节都不一样,包括工作、回家、读书三点一线的简单重复,把自己绑在椅子上强迫自己看书,疲倦的时候在家里对着墙壁打乒乓球,炎夏六月每天坐6个小时的公交,去新东方学英语,只用一只咸鸭蛋和馒头当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