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情况反映了一个地方政府到底有没有钱。抛开只比较绝对值的思路,这14个“超万亿”的城市中,每万人为政府贡献的财政收入情况到底怎么样?

数据来源:经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得出数据来源:经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这里,“万人贡献财政收入”这个指标将2016年的总财政收入除以总人口,由于落户在一个城市的人不见得会为这个城市贡献财政收入,因此选取“常住人口”这项指标来测算人口。

  从表格中不难发现,深圳以最少的人贡献了最多的财政收入,从财政收入第三名一跃到了第一。南京也表现不俗,虽然在14个万亿城市中财政收入只排到了第11位,但是万人贡献财政收入则跃到了第六。总体上来看,北上深和来自江浙的城市在这一指标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城市。

  赚了钱肯定要花,但花多少、怎么花,花完了兜里还剩多少,这个问题也需要好好考虑。在这里,出现了另一个指标:财政自给率。

  财政自给率就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的比值。预算内是亏空是盈余在这一指标下一目了然。因此,这个指标也能在一定情况下体现出一个城市发展是否健康。

2012-2016年14座城市财政自给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得出)(说明:财政自给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  2012-2016年14座城市财政自给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得出)(说明:财政自给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

  统计发现,“财政自给率”表现相对较好的只有苏州、无锡、杭州三座城市。2015全年,14座城市中有13座的财政自给率是下降的;2016年,14座城市中有12座下降。更令人惊讶的是,到了2016年,14个“GDP万亿”或“准万亿”城市,竟只有苏州和无锡的财政自给率能够在1以上。

  老百姓的钱袋子

  看完了政府的“钱袋子”,我们再来看看,今年“万亿GDP”朋友圈里的14座城市中,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由于2017年的相关数据还没有完全披露,我们只能将时间轴拉回到2016年,看看一年前的他们,在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这两项指标上表现得怎么样。

  在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中,城市进化论没有找到苏州和无锡的“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这项指标。为了保证可比性,只能把剩下12座城市的此项指标拿来做对比。

2016年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6年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2016年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上来看,北京和上海是绝对的老大老二。广州、重庆、成都、深圳在第二集团。

  总体来看,这一指标和GDP的指标差异不算太大,但需要强调的是,指标因为是绝对值,还受到了人口规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此外,要判断居民从GDP中获得了多少,就需要知道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比例越高,居民的获得感就越强:

2016年各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排名(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部门)(注:由于深圳、天津两市公报中未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因此采用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  2016年各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排名(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部门)(注:由于深圳、天津两市公报中未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因此采用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

  GDP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规模,不过,一个城市发展得好坏,不能只靠GDP来衡量的,而是还要看效率、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