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达到16家 3年4家科技企业上市

  “未来”答卷 昂扬起飞“十三五”

  2020年9月22日,路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挂牌上市,这是武汉未来科技城在过去3年间,培育出的第四家本土上市企业,也是疫后湖北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路德环境是一家致力于高含水废弃物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主要涵盖河湖淤泥、工程泥浆和工业糟渣等领域。2019年,路德环境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净利润5052万元。

  路德环境的上市,只是武汉未来科技城疫后重振与“十三五”砥砺创新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0年底,武汉未来科技城世界500强企业已累计达16家、央企2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5家、瞪羚企业51家、规模以上企业60家。

  回望“十三五”,长江存储、华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以集成电路、数字经济和智能服务为主的“芯网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主体数量超过1280家。

  强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创新链延伸,武汉未来科技城持续加强以工研院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至2020年底,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含基地)86家,武汉市工业技术研究院8家。

  国家战略项目相继落户

  2016年12月,长江存储项目启动建设。它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在规模化发展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也为武汉未来科技城和光谷“十三五”,拉开了“芯”时代的壮阔序章。

  2018年底,长江存储第一代32层三维闪存产品量产;2019年,中国首款64层三维闪存芯片量产。

  2020年4月13日,长江存储128层QLC 3D NAND闪存,在武汉未来科技城研发成功,这是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从64层量产至128层研发成功,仅相隔了7个月,还有一半时间是在疫情之中。”长江存储首席执行官杨士宁表示,疫情中,其芯片产线一直没有停产,128层QLC闪存芯片研发也未中断,并直接越过了96层三维存储技术,从64层直抵128层。

  以长江存储为代表,一批国家战略项目“十三五”期间相继落户。武汉未来科技城成立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创新中心;量子通信“武合干线”全线贯通,并接入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服务国家信息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运营,提升我国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落户,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开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光谷科创大走廊从这里起航

  武汉未来科技城为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区三大创新节点之一。

  本轮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规划,在源头创新上进一步加注砝码,包括谋划上马一批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科学研究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等,力度前所未有,也将为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坚实奠基。

  一批“卡脖子”技术正在实现新突破——长江存储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tacking技术,打破国际巨头垄断;海思光电,建成国际上最先进的光通讯半导体芯片研发中心;导航院成功研制全球首款40纳米高精度北斗导航芯片,并主导制定国际行业标准;锐科激光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万瓦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武汉光电工研院采用双光束实现9纳米线宽的光刻技术,实现了从超分辨成像到超衍射极限光刻制造的重大创新。

  截至目前,长江存储、海思光电等多个重大高科技创新项目,已在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承载区紧锣密鼓建设和布局。“一岛一带”建设正有序推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科学岛起步区项目,正加快建设;科创中心一期、科学社区配套服务项目等也已启动谋划。

  “芯网智”产业集群加快构建

  “十三五”是武汉未来科技城引领新兴产业厚积薄发的5年,围绕龙头企业,旨在培育六大研发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的“芯网智”产业创新集群。

  2020年,“芯”产业加速发展。长江存储项目二期开工,海思光电全面封顶。规划中的“筑芯产业园”,已吸引四维图新在汉设立业务总部,引进设备供应商科意半导体、意发薄膜等上下游企业,泛林、中科芯等半导体行业领军企业纷纷扩大规模,园区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网”产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产业园、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投入运营。传神语联、达梦、依迅等企业,正在申报科创板。

  “智”产业逐步拓展。人工智能领域,TCL研究院、旷视科技、库柏特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锐科激光华中产业园、逸飞激光、中核武汉基地等一批高端制造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