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管住“熊孩子”,家长一口气给孩子报了8个培优班,火力之猛逼得班主任代孩子求情“少报点”。近日,一段以“熊”制“熊”的聊天记录在省实验小学家长交流群里引发热议。

  如今给孩子报培优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成为中高年级家长们感到头疼的问题。“我们班有个伢搞了八门,搞得老师都急了,让孩子妈妈进行取舍,停掉一些课程。”上周四,网友“安妈”在省实验小学家长交流群吐槽,令众多家长一片愕然。

  同为该校三年级学生家长的黎女士直言,儿子在学奥数、英语、钢琴、书法、游泳等课程,她已经觉得忙疯了,她很好奇那个“牛娃”的家长是如何安排时间的。后来,“安妈”才透露,原来那个孩子并非“牛娃”而是“熊孩子”,各科学习都不理想,家长自认管不住教不好,就报了8个培优班。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家长的表现更“熊”,自己坐在麻将室打牌,常常委托别的家长帮忙带伢“转战”各个培优班。老师百般无奈,劝其停掉校外培优,立足校内教学打好基础。

  有家长表示,“以前上两三个培优班了不得了,现在给伢报五六个培优班的家长比比皆是,莫说伢上得累,家长送来送去也够呛。”

  针对这一事例,记者昨日采访了部分“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他们纷纷表示家长给孩子“滥报”校外培优班的现象并非个例,家长的出发点和态度各不相同。有的是从孩子本身出发,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孩子本身比较优秀,通过校外学习适当提高;二是孩子基础较弱,通过校外辅导补差。而有的则是从家长自身考虑,管不住孩子或没时间陪孩子,干脆花钱送孩子去校外辅导班。

  “滥报不如不报,免得花钱买罪受。”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学生处主任李萍认为,校外学习应该是校内学习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既可能是校内学习不足的补充,如学科知识的加强,也可能是校内学习不到的补充,如体艺特长培训。其目的应该是着眼于孩子的成长,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考试考级。再则,家长报班有个大前提,孩子要学有余力,本身有兴趣至少不排斥,随波逐流不可取,更不能为了甩包袱而盲目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