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艾格眼科集团的一名普通员工,我深切的感受到医院是一个最易看到人间冷暖的地方,这么多年,我更庆幸看到我们一直在尽自己所能帮助可以帮助的人。我一直在思考,公益意味着什么?你呢,觉得公益是什么?

  可能有人想到的是希望。记得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患了重大疾病,去医院住了几天以后就被停药了,贫寒的家庭实在支付不起医院巨额的费用,他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他也陷入了绝望。后来,我们拍了同学在医院住院的照片,打着横幅,发起了一场公益募捐。从校内到校外,从车站到公园,遗憾的是,最终我们还是没能挽留住同学的生命。他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有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难忘:虽然疾病让我产生了绝望,但是你们给了我希望,希望不一定要有完美的结局,怀着希望的离开,我并不痛苦。

  可能有人想到的是陪伴。10年前,青年影视演员江一燕去广西巴马县东山乡小嘎牙村拍戏,从此,她认识了村里的一些孩子,她内心被那里环境深深震撼了:村里只有一间几平方米的小教室,由于没有老师愿意来而废弃了。孩子们只能每天翻山越岭,走将近两个小时的路,到另外的学校上课。孩子们的脚因为翻山越岭而磨得又黑又肿。那时村子里有20多个孩子,许多孩子都辍学了。晚上,五六个学生挤在一张木板床上睡觉。离开小嘎牙村时,江一燕心里若有所失,小嘎牙村的孩子们悬在了她的心上。于是,演员江一燕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小江老师”。江一燕每次离开大山的时候,都会不停地去想:这些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能给这些孩子带来持续的快乐和满足感吗?所以,她每年都回去,陪孩子们吃,陪孩子们睡,陪孩子们玩,陪孩子们学习,到今年已经整整10年。

  可能有人想到的是梦想。有一位叫程凤英的老太太,她在80多岁的时候患上了白内障,双眼失明。这一失明,就持续了18年。对于这样的老人,生活本来就不便利,再加上双眼失明,让程凤英老人的晚年生活备受煎熬。在这18年中,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能够再好好的看看这个世界一眼,去感受光亮和斑斓。我们医院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经过多次会诊,在老人百岁之际,免费为老人摘除了白内障,让老人重见光明,完成了她的百岁梦想。

  这些故事都是公益的典型代表,关乎希望、关乎陪伴,关乎梦想。但是,这些是不是就是公益的全部?公益是不是就是付出物质、付出时间、付出爱,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一些?我们陷入了苦思,企业做公益除了力所能及捐赠物质、时间和爱,似乎永远达不到公益的理想状态!问题出在哪里?是的,一个人的公益永远都势单力薄,我们希望所有人都来共同关注公益!共同关注让公益变得更有意义,也更有力量!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一个人吃一道美味的菜,自己会觉得好吃,但是如果可以跟一个亲近的人一起吃,会感觉味道更好。如果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自己可能会觉得电影非常精彩,但是如果和喜欢的人一起去看这个电影,可能你的心情会更加愉快,会觉得这个电影更加好看。如果一个人去玩一盘游戏,自己可能会觉得与游戏很好玩,但是如果几个小伙伴一起来玩游戏,可能你会更加投入,会觉得这盘游戏更有意思。

  可以看出,公共参与、共同关注一件事情可以让这件事情变得更有意义。微信朋友圈为什么会这么火,恰恰就是因为朋友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共同关注的空间。对于一个群体来说,相互之间具有共同知识非常重要。不同个体之间的共同关注越多,彼此拥有的共同知识就越多,从而群体内的信念和价值体系就越会协调一致,群体的交流沟通就会越容易。所以,我们发表了一条朋友圈,被很多人点赞和评论是很开心的,而且我们也乐意给其他人发表的状态点赞和评论,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都在关注一些相同的信息,这些使得我们成为更亲密的朋友,使得我们感觉到分享的东西更有价值。

  对于公益,更是应该引起共同关注。如果,只是自己埋头做公益,或许只能更多体现出“益”,而没有发挥“公”的含义。从质上来说,一个人做,或者只是一个组织单独做公益,跟一百个一千个人或者组织去做公益,产生的效果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共同关注的感觉会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觉得自己的行为更有意义,会放大公益活动的积极情绪,会使公益的精神更深地被所有人铭记。从量上来说,全社会、全国、全世界有数不尽的人需要我们去关注,有留守儿童、有白内障老人、有面对疾病的无助、有遭遇失明的黑暗,这一切都不是靠一己之力可以去帮助的。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那涓涓细流就会汇成江河,让公益的精神汇入爱的海洋。而艾格眼科这些年就是这样,和成千上万的企业一样,时刻践行着聚少成多的公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