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头鸟是荆楚儿女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智慧神鸟,是湖北的精神名片,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传承至今,代表着湖北人的勇敢、智慧、不屈不饶。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
武汉城市圈地区的一种交通工具,三轮车,不同于三轮摩托,多以发动机为动力。如:电麻木(指机动三轮车)、脚麻木(人力三轮车)。作为载客交通营运工具的“麻木”,最早是武汉人喊出来的。但开始不是指载客的一般的三轮摩托车,而是指三轮车夫。在武汉,以前的人力车三轮车夫腰间总挂个小酒瓶,在拉人的间隙喝上两口,所以整天都显得醉醺醺的,人称“酒麻木”,后来人们干脆叫三轮车夫为“麻木”,比如会这样喊“麻木,去六渡桥!”
位于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小桃园”本为“筱陶袁”,最初是由陶、袁两姓的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解放后,以谐音“小桃园”为名,是著名的“煨汤专家”。
捏面人其实是老北京的手艺,不过在武汉也传承很久。捏面人这种手艺流传到如今有二三百年。一般会在每年的庙会上见到捏面人的老师傅。
抽得罗又叫抽陀螺,是很多人儿时的记忆,其实到现今,在武汉的很多广场上,也会看到老人们不停抽打着陀螺,这种游戏逐渐演变成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被誉为“武汉一绝”的鲜鱼糊汤粉泡油条,是经典的汉味名吃。它是武汉人的羊肉泡馍,其传统意义、历史内涵,丝毫不比羊肉泡馍逊色。一碗飘着鲜美鱼香味儿的糊汤粉,扑面而来的是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气息和味道。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在鞍山市的千山地区,不仅有层峦叠蟑的山峰,更有众多古老宏伟的寺院、庙宇。因此,当地一直延续着“正月初一数罗汉”的习俗。在武汉,逢年过节,人们也会不约而同的到归元寺去数罗汉。
武汉的里弄类似北京的胡同,虽然不似北京胡同那么有名,但是武汉的里弄处处体现着老武汉的味道,到里弄去转转,说不定会发现不一样的武汉。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手艺正在逐渐地消失,速度之快让人惊奇,如磨剪子抢菜刀的手艺。磨刀人骑着自行车,车上扛着板凳,带着磨刀石、锤子、水瓶子等简单工具,吆喝着“磨剪子来,抢菜刀……” 走街串巷揽活。“磨剪子来,抢菜刀……”这拖着长音的吆喝声曾经常常回荡在巷子里,或是做针线活的妇女,或是做饭的主妇把家里的剪子、菜刀拿过来磨快抢薄。这一场景现已变成很多人儿时的记忆,已变成是从父母辈那里听到的关于磨刀人的描述。“磨剪子来,抢菜刀……”如今,又能听到几次呢?
提起“汪玉霞”,老武汉大概都会想到一句歇后语,“汪玉霞的碱酥饼—绝酥(劫数)”。“绝酥” 意指“汪玉霞”的酥京果、酥糖、酥月饼、碱酥饼绝对的酥爽可口,因与方言“劫数”谐音,故广为流传。
早年间,外地人来武汉,有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是长江大桥,二是民众乐园。那时候交通还不便捷,很多家庭把去民众乐园玩当成头等大事来筹备,一家人穿了好衣服,在孩子的满怀期待中赶往无所不有的新奇世界,一玩一整天没问题。
新华电影院始建于1954年,是武汉市首家国立专业影院,地处武汉市六渡桥闹市中心,影院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楼高四层。影院现有大小豪华影视厅5个:百花立体声影厅、玫瑰震感影厅、牡丹豪华影厅、芙蓉保健按摩影厅、红梅情侣影视厅,观众总席数1188座。
武汉展览馆是1956年建成的展览馆,湖北省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武汉市汉口江汉区解放大道372号,中山公园对面,武汉商场、武汉饭店之旁。
六渡桥,是不见于户口门牌的地名,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中段)与三民路汇合的中心地带,桥虽不见桥名尤存。武汉六渡桥人行天桥位于中山大道六渡桥,是在繁华的中山大道上建设的一座人行天桥。六渡桥因为位于汉口中山大道繁华商业街道,也因为历史悠久,商业茂盛,老城区市民众多,已经成为老汉口的代名词。
汉正街位于武汉汉口的繁华地带,它的存在为武汉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汉正街在全国十大市场中名列前茅,过去的汉正街则把握着武汉早期商业的命脉。汉正街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之美誉。现在在武汉已有了东汉正街、西汉正街。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印迹就如洪流般宣泄而过。然而回顾过去,怅然而立。见证的不仅是变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悄然却翻天的改变。这是万里长江第一桥,这也是每个武汉人成长中的片段。
跳房子,一种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儿童游戏。也称跳方阵、跳方格、跳格子,内蒙赤峰地区叫做飞机格。香港称为跳飞机。跳房子时因为是用一条腿支撑跳动,故青海等地俗称“瘸房房”。
蔡林记是一家经营热干面系列小吃为特色,近百年的老字号小吃面馆。其热干面,晶洁爽口,味道鲜美,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赏,享有武汉名小吃的美誉。而今,热干面已遍及江城,历久不衰,武汉人吃早餐,更是离不开这一种具特色的面食。真正的老武汉不是天天都吃热干面,而是,可以接受天天不吃,但绝对无法忍受长时间不吃!
“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原址位于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过去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称”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锐意改进,并配合甜食应市,因此颇受欢迎。
闻名荆楚大地及武汉三镇的曹祥泰店已有122年的历史,得到了上至人民总理周恩来下到普通老百姓的好评,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其食品厂生产的“祥”字牌糕点,至今畅销不衰。2006年,从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前二十天开始,排起了长龙,顾客以能买到曹祥泰生产的节令产品芝麻糕、绿豆糕而高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季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这种汤包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武汉风味特色,有虾仁汤包、香菇汤包、蟹黄汤包、鸡茸汤包、什锦汤包等新品种,花样繁多,风味独特。不仅为武汉人所喜爱,而且在全国也颇有名气。有经验食客的吃法为:先轻轻咬破汤包的表皮,慢慢吸尽里面的汤汁,然后再吃汤包的面皮和肉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小笼汤包的特有滋味。
位于保华街2号,现为武汉市美术馆。金城银行大楼建设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位置。它位于中山大道的分岔口,正面迎着中山在道,横面是南京路,从而大大地开阔人们的视野。大楼正面7间8柱,采用的是欧洲古典式廊柱样式。而柱廊高达三层,二层开半圆形拱窗,上面有厚重檐口和山花。若从廊外来看,既有雄伟感,又有开阔感,也富有变化。
从黎黄陂路往中山大道方向径直走去,一座别致的欧式小楼映入眼帘,墙上的黑色标牌写着“高氏医院旧址”。门牌是黎黄陂路38号。上世纪三十年代,高氏姐弟为响应“医学救国”号召而回国,并从俄国人手中买下了黎黄陂路48号(现为38号),开了几年诊所。因为居住过医生世家,这栋建筑得名“高氏医院”。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巍峨耸立于武汉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山东蓬莱阁、江西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位于前进四路的楚风剧院,原名“长乐戏院”,建成于1916年,也曾名噪三镇。上世纪30年代,18岁的陈伯华在此登台首演汉剧《霸王别姬》,轰动一时。1949年后,“长乐”更名为“楚风”,日日有名角登台献艺,盛极一时。今天的剧院已沦为旧电器商场。
武汉人素有这样说法:“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吉庆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各类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汉味民间表演各具韵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里交汇,中外来宾和八方游客在这里欢聚。这里已成为领略武汉都市风情的窗口。
江汉路位于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宽度为10至25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
“竹床阵”是老武汉人度夏的方式,那个时候,一到晚上,大街小巷就摆满了竹床,场面很是壮观。随着空调的普及,竹床阵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武汉人却习以为常。
这里似乎是老武昌的代名词,也是文艺青年最爱来的地方。昙华林是武昌区粮道街的一个老街区,在这里,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
这绝对是个只有武汉人才知道的词汇,而且至少是1990年以前出生的武汉人才知道的词汇,因为这个几乎是武汉人消夏必需品的“二厂汽水”已经消失了。在那个年代,“二厂汽水”也几乎就是“饮料”的代名词,而现在超市里满眼已是可口、百事,“二厂汽水”已成历史。
面窝, 是武汉地方性小吃之一,通常只在早餐时间(武汉人称为“过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
如果你只是路过这里,小巷的这户人家也没什么特别,门前的招牌不太引人注意。大门口坐着乘凉的人,还以为是谁谁家的私宅,或者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小景点。这里是吴佩孚将军的故居,时至今日,故人故事俱往,硝烟散尽,烽烟都变作了风尘,吴大帅的公馆,也似大帅般耿直低调,虽居闹市,却一直独善其身。
微达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