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郊野道西埂湿地,不少鸟儿在此逐水而居东湖绿道郊野道西埂湿地,不少鸟儿在此逐水而居
东湖绿道郊野道段“塘野蛙鸣”景观旁,一处鸟类栖息地。东湖绿道郊野道段“塘野蛙鸣”景观旁,一处鸟类栖息地。

  记者汪健 龚萍

  再有一个月,世界级绿道——东湖绿道就要揭开神秘面纱了,除了人们在期盼着,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也在观望着,因为在这条28.7公里长的绿道中,还为东湖上百种野生脊椎动物规划了13处“动物通道”。这是武汉城市道路首次为野生动物预留通道。

  11月22日起,记者多次来到正在施工中的东湖绿道,步行10余公里探访这13处“爱心通道”,这里将向市民展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在这片乐土和谐共处。

  生物通道只能让动物知道

  13处通道功能设计各不同

  东湖绿道全长28.7公里,串联起东湖的磨山、听涛、落雁三大景区,包括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条主题绿道及4处门户景观、8大景观节点等。

  11月25日,记者来到郊野道的施工现场,在汤菱湖一处新修的绿道边,看到了一处已建好的生物通道,若不是工人指点,旁人几乎无法看出就在路边十几米的岸边隐藏着一处生物通道。这个通道是用工程水管联通汤菱湖和一处内湖,内湖里还有大片已枯萎的荷叶。负责现场施工的中国一冶环东湖绿道施工总承包项目部部长占涛说,这个通道是专为鱼类服务的。“这个内湖食物丰富,是青蛙、鱼的‘粮仓’,丰水期时,外湖水漫过原先的湿地与内湖连成一片,许多东湖的水生动物得以进入内湖觅食,一些以这些水生小动物为食的鸟类也就跟着聚集到这一片‘聚餐’、栖息。”

  占涛说,湖边新修绿道后,原来的湿地变高,需要在绿道下增设一个“动物通道”,让原来的动物“生活”照旧。别小看这条管道,为减少人造痕迹及日后游人对动物的干扰,施工方花了不少心思。在管道的出入口两端,修得与湖的水岸线一样平,洞口上方铺盖了和周边一样的草皮。所以人站在绿道上,只能看到一处稍有隆起的草皮,根本发现不了这里有个洞口。“根据规划方案,动物通道原则上‘不破坏景区自然环境,保障动物无障碍通过,兼顾湖泊水体调节功能’,简单说,这些通道不能让游客一眼看得到,只能让动物知道。”“这样的通道共有13处,全部分布在郊野道上小动物迁徙的地段。”东湖绿道规划主创人员、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规划师曹玉洁介绍,因为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都是在现有道路条件下改造的,而郊野道是整个东湖绿道中唯一全新修建的,需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曹玉洁说,13处“动物通道”主要选择东湖与鱼塘湿地、东湖与农田、东湖与林地等生态板块连接的湿润区域,因为这类栖息地有严重依赖水体、活动能力差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活动。13处通道功能也不完全相同,有为水生动物预留的,有为鸟类预留的,有为陆生动物预留的;有的在湖边,有的在山坡上,有的在丛林中,有的是在没有遮挡的开阔地。

  “如何让候鸟不被打扰地迁徙”

  市民一句话 与专家产生共鸣

  提及这一匠心规划,曹玉洁说,她还清楚地记得,这当中还有一段专家与市民共鸣的佳话。

  曹玉洁介绍,武汉一确定要修建环东湖绿道,便引发各方关注热议,市国土规划部门十分重视东湖绿道规划,除了专家规划,特别想听取市民的声音。去年1月,市国土规划部门搭建的“众规武汉”平台上线,邀市民参与城市项目规划,首个项目便是东湖绿道。为方便市民网上“绘制规划图”,东湖绿道的规划师们还现场探访,全程拍摄了东湖实景。

  市民、网友的参与热情也很高,一位网友留言说:“东湖可谓武汉市的一块璞玉,绿道建设需与周围景观协调,融入整体景观。”一位摄影爱好者细致地提到,每年他都会去东湖拍摄候鸟迁徙,希望规划建设者们考虑到东湖绿道修建后,这样的候鸟迁徙美景不被打扰。

  “如何让候鸟不被打扰地迁徙?”曹玉洁说,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东湖绿道规划团队,也与专家们前期的思考不谋而合,候鸟们希望不被打扰,那东湖边的其他动物是不是也有这类诉求,如何让东湖绿道在满足市民步行、骑行休闲的同时,也让动物们的“出行”不被打扰。规划团队很快就统一了一个生态规划方案:“人行绿道,动物们行‘动物通道’,达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顺势而为 保护生态

  每块石头都为动物设想周到

  东湖绿道规划正式编制前,团队也前往国内其他建设有优质绿道的城市学习经验,但都没有专门提及“生物通道”。曹玉洁说,回汉后,整个规划团队都在寻找关于“动物通道”的各种资料,寻找做过类似设计的机构,最终确定了有过类似经验的深圳北林苑景观设计公司。

  25日,接受采访时,深圳北林苑景观设计公司负责这个项目的规划师杨和平说,他曾在武汉念大学,对东湖相当熟悉。接到这个设计项目后,他多次来汉实地考察,“我们希望尽量采用简约设计,保留原生态的环境,让人与生态和谐相处,人与东湖所有原生动物、过境动物和谐共享这片乐土。”

  在与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接触中,杨和平也“强烈感受到对方将生态理念提到首位的诉求,要尽最大能力保留原生态,生物通道便是整个东湖绿道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杨和平说,公司承接过多个国内景观设计,也有提过生物通道理念的,但实地建设的,东湖绿道是第一个。

  生物通道有什么高精尖的设计?杨和平解释,其实并没有,“生物通道并不是在东湖绿道系统之中新建一个系统,而是在现有系统中考虑生物的通行需求,并生态地保留、保护,让小动物们穿行,让人身在其中甚至都不会察觉到。”所以设计的13处通道更多的是采用原有沟渠、盖板、湿地等场所,依据周边栖息地情况及动物需求,进行合适的筛选及生态改造,形成利用率非常高的动物通道。

  杨和平举例,在“塘野蛙鸣”景点附近有很多鸟类,规划时会在沿湖边留出一片开阔的绿草地,紧挨着湖岸会形成湿地环境,那么鸟类就会在附近栖息;湖边原有的排水口会保留,加以修复,鱼类等小生物们就能穿过,这些都是东湖绿道的“生态通道”。

  为了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设计、施工人员到底细致到什么程度?采访中,曹玉洁、杨和平等规划师们说的两个细节让人难忘:施工要求所有通道出口所用的遮挡物原则上都只能“就地取材”,不能使用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材料,哪怕是一块石头、一棵树;为让动物们顺利找到生物通道,工人会在生物通道附近种植一些动物们熟悉的草坪、水草、灌木丛、浆果等植物当作“隐蔽物”,它们闻到味道就会找到,慢慢让它们形成通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