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公交集团刚接手就“夭折”,环投集团“接盘”
□本报记者 刘迅
作为武汉市“两型”社会津津乐道的公益项目,武汉公共自行车一度布点上千个,拥有自行车10万辆,但运营5年后因管理不善停摆。今年4月,武汉市政府决定重启公共自行车,并由武汉公交集团接手,拟定年底重启。然而直至今日,武汉市公共自行车重启毫无动静,接手“操盘”的武汉市公交集团已悄然退出。武汉市民不禁要问:武汉公共自行车何时能够重启?
九成站点成“裸站”
近日,武汉网友“多久以后”发帖吐槽:他在汉口香港路办事,因附近路段不好打车,本想租辆自行车,可跑了几个站点都没车可租,不少站点岗亭已关闭。有工作人员称:“现在谁来租车啊,早就不搞了。”好好的项目怎么就“瘫痪”了呢?不少网友回复:对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现状很失望。
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九成公共自行车站点岗亭已成“摆设”,停放点空无一车,管理室大门紧闭。在武昌翠柳街路口、汉口香港路儿童医院、北湖西路、蔡家田小区等多个站点,附近居民表示,很久没停靠过公共自行车了。
个别站点干脆做起小生意,卖报售烟。极少站点还能看到几辆自行车,但多是“缺胳膊少腿”,有的没了车轮,有的踏板变形,智能系统完全“熄火”。汉口解放大道中山公园的一个摊主说,站点是租的,车早就没租了,只剩几台破车。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武汉三镇过去上千个站点中,不少也因城市改造而取消。
市民无车可租,只得退租车卡。目前,在武汉市江岸区城管中队专门开设“退卡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被退卡市民挤满,他们填写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车”。
等待退卡审核的市民刘先生说,过去自行车多,也方便出行,红火时甚至一车难求,这两年车越来越少,想用用不上。
一度被推广的“武汉模式”
许多武汉市民仍记得,5年前公共自行车启动之初,却是另一番景象。
2009年4月,作为武汉市政府承诺为民服务的“十件实事”之一,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正式启动。当年,武汉共建成816个便民自行车服务站点,投入21500辆自行车。
公共自行车一推出,受到市民热捧。每天自行车被“一抢而空”,市民免费骑着“小绿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武汉市民王先生还记得,为了办张租借卡,他预约等了一个月。
此后几年,武汉市陆续追加投入,最高峰时建有1200多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被视为“民心工程”,成为武汉市“两型”社会综改试验的招牌,浙江、山西、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来汉学习,计划在当地推广。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除上海龙骑天际公司负责青山区外,其他城区均由武汉鑫飞达集团(下称“鑫飞达”)运营。可以说,鑫飞达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武汉公共自行车运行4年,媒体曾算过一笔账,从免费批给鑫飞达户外大屏、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后投入共2.5亿元,再加项目补贴累计约5000万元,仅鑫飞达一家,武汉投入超过3亿元。
但5年来,这项民心工程却“有点闹心”。媒体多次报道站点长期无车可租,有人恶意“霸车”。但政府先后投入近3亿元,却在运营5年后,因种种原因,仍走到了“烂尾”的路口。
今年4月,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陷入窘境,现有的自行车租车点中,1/3无法还车、1/3无车可租,武汉市政府决定与鑫飞达提前中止合同。
重启计划再生变数
公共自行车停摆后,武汉市民一直呼吁早日重启,方便大家出行。今年4月,武汉市政府宣布,将运行不善的公共自行车交由武汉公交集团接手,并在今年底前重启。
但目前一直没有动静,长江商报记者电话联系武汉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方称:“已退出公共自行车经营,筹备小组也已解散,现在项目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而在3个月前,武汉市交委透露,已将自行车道纳入了武汉市新建道路总体规划,新的公共自行车运行方案也已出炉。根据规划,武汉市公交集团接手后,将对原有车辆提档升级,采用更轻便结实的新车。自行车租借点位也有所调整。
“新车押金500元以上,将分布于地铁站、小区门口,坐三个小伙子都不会垮。”武汉市交委曾表示,新车将按照国内较高规格的公共自行车类型采购,购买价格为500元至1000元,办理借车证前需要缴纳与车辆同价值的押金,一旦超过1.5小时,将收取一定费用。
具体方案都已出台,缘何又无疾而终?武汉市公交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该集团为项目反复制定方案,并核算投入、运营、维护等项目成本,但该计划需政府投入大量经费,最终双方在预算上出入太大,导致计划夭折。
不过武汉市并未放弃这一公益项目。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共自行车项目已经转交给武汉市环投集团接手。武汉环投集团属国有独资公司,由武汉市国资委出资,武汉市城管局负责具体管理,承担武汉市城管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和建设、运营任务。
长江商报记者辗转联系该集团工作人员,均对此事避而不谈。武汉市城管部门一人士则称,目前尚没有消息对外公布。
公益项目运营监管应强化
一个被市民叫好的公益项目,为何停摆?此前的公开报道显示,鑫飞达表示,公共自行车运营成本太高,公司自身处在亏损状态,对现状已无能为力。鑫飞达相关负责人说,由于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企业每年亏损近2000万元,“现已无力继续,面临瘫痪,我们也没办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并没有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武汉市城管委也曾表示,政府投入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公益项目交给民营企业是否合适?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公共自行车项目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以杭州、太原等地为例,是“政府投入+国企运营”,而武汉则为“政府引导+民企运营”,虽前期财政投入压力要小,但也对企业运营能力要求更高。
武汉市政府参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免费公共自行车“武汉模式”在启动初期就存在车辆少、站点设置不合理、企业执行力不足等问题。
“运营过程中企业比较注重广告效益,却忽视了公共自行车的管理,而政府在监管上也存在缺陷,经过几年时间的累积,造成现在这种局面并非偶然。”叶青建议,今后政府发展公益事业应转变思路,多听取群众建议,综合利用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既不能让运营方“赔本赚吆喝”,也不能让其“过分自由”。
同时,他还建议政府部门应合理设置站点和调配自行车数量,尽快让这项惠民工程更好地运转起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