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1970年,何兆胜一家人在荆门合影,中排左二为何兆胜。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翻拍①1970年,何兆胜一家人在荆门合影,中排左二为何兆胜。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翻拍
②2011年6月26日,何兆胜在三女儿的陪伴下漫步在搬迁现场。 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②2011年6月26日,何兆胜在三女儿的陪伴下漫步在搬迁现场。 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③2011年6月27日下午,何兆胜(中)抵达新居后和家人的合影。 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③2011年6月27日下午,何兆胜(中)抵达新居后和家人的合影。 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不能渴北京人”

  故土难离,建国后的淅川历史其实是一部移民史。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工程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更是河南唯一的移民迁出县。淅川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历时半个世纪,先后动迁40万人,是中国水利移民第一县。淅川人为了一江清水向北流,舍弃了家园,只为“北京渴!南水北调”。

  □开栏语

  千里迢迢,不舍昼夜,南水即将进京。为此,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系列报道——《共饮一江水·瞩目南水北调》。系列报道将从不同视角回望作为国家战略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点点滴滴,还原无数普通但不平凡的人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的生活变迁,感受进京南水中汩汩流淌的拼搏、奉献与牺牲精神。

  饮水思源。为了保障这一世纪工程由梦想走进现实,几代人前赴后继,舍弃自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当南水即将到达北京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纪念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甚至家园的人们。回望,是为了记起;共饮一江水,我们无比珍惜。今天,我们推出系列报道第一期,体会一位淅川汉子在南水进京中的生命轨迹,他让我们感受到的,除了珍惜,还是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