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坐诊义务坐诊
何祥伢与母亲何祥伢与母亲

  楚天时报讯 3日下午,74岁的居民刘南友来到铁山区胜利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康复保健室,这里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此行的目的是找他的“私人医生”李先兰为他量血压。李先兰给刘南友量过血压后,告诉他血压还是偏高,叮嘱他要按时服药。这位75岁的“私人医生”,义务为社区老年居民们提供保健服务,并写了4本“病情日记”。退休老医生主动请缨服务居民

  2013年6月,胜利路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成立,从武钢矿建医院退休的李先兰带着一个血压计来到社区问:“我能在这里帮居民量血压吗?”社区干部拍手欢迎,她从此便成为该中心的义务医生和居民们的“私人医生”。说她是私人医生,是因为她几乎熟悉每一个病人的情况,并且跟踪服务、无微不至。

  李先兰笑称自己是“万金油”,在基层工作多年,下过工地,到保健室帮人看过外伤,帮过工人家属接过生,还学过针灸,什么都会一点。1990年退休后,医院发给她一个血压计、一个听诊器,她在家中闲不下来,常常帮邻居量血压,甚至还带着血压计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主动问人是否需要她的帮助。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开放,终于让她在退休后又有了一个固定的“岗位”,她每天早上吃完早餐、买好菜后就来社区上班,下午4点下班,从不无故缺勤,也从不收分文。记了4本“病情日记”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祝丽君说:“她从不麻烦社区,看病的工具自己带来,甚至连记录病人情况的记录本都是自己买来的。”每量一次血压,李先兰都会把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结果认真记录下来,这样的“病情日记”,她已密密麻麻记录了4本。她说:“我要把情况记清楚,血压太高的我要跟踪到底,尽量防止中风。”

  记录本上,有一位病人名叫李运莲的独居老人,已78岁了,老伴去世多年,儿子不在身边。有一次,李先兰给她量血压,发现她高压已经200多了,“我当时赶紧扶着她到医院去检查住院。”李先兰觉得,“我给她看过病,那我就对她有责任。”就这样,每发现一个高血压病人,李先兰就督促他们去详细检查,叮嘱他们按时吃药,并告诉病人家属要如何照料,碰到行动不便的病人,还常常上门。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

  李先兰唯一“麻烦”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就是找他们一起做病人的思想工作。有的病人会忽视血压问题的严重性,服药难以坚持,甚至根本就不去治疗。李先兰就经常找社区的副书记马新荣去病人家里劝病人、劝家属。社区里还有一些癌症病人,李先兰经常到他们家里给他们做心理疏导,告诉家属要多陪伴,要打开电视机在病人耳边闹一闹,让他们心情放松些。

  社区有个90多岁的独居婆婆叫刘银秀,身体还算硬朗。李先兰经常在上下班路上顺便去敲敲刘婆婆的门,听她在里面应声了就说:“是我呀,都还好吧,不用来给我开门了,您好好休息。”

  前段时间刘婆婆感冒了,李先兰每天到她家里两次,还帮老人倒马桶。

  李先兰自己也已是年逾古稀,15年前还曾因颅内出血昏迷好几天,如今也经常头痛心慌,需要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但她总觉得自己还能为别的老人出点力,她总说:“要做好事,要积德,人不知道天知道。”

  □记者赖家琦通讯员陶虬

  老伴去世,儿子高位截瘫,还身患尿毒症

  65岁老母辛勤打零工救子

  时报讯(记者赖家琦文/图)老伴去世,儿子双腿高位截瘫,又患上尿毒症,她不得不靠打零工维持她和儿子的生活。昨日,说起家庭的困境,下陆区大塘社区65岁居民张婆婆不禁老泪纵横。

  张婆婆介绍,自己没有工作,其老伴之前是湖北新冶钢的退休职工。夫妻俩育有两儿一女,但小儿子到湖南做了上门女婿,女儿又嫁到农村,无力顾及父母。不幸的是,大儿子何祥伢14岁就被查出患有脉管炎,从2003年到2008年,何祥伢因病情反复,多次手术,如今43岁的何祥伢已高位截瘫。祸不单行,2013年8月,他又被查出尿毒症。

  昨日,记者来到何祥伢的家。由于双腿不便,他很少出门,大多时间都独自坐在家中客厅的一张硬板床上,靠一台严重老化的旧电脑打发时间。“之前还能用它来看电视剧,现在连打字都打不了,太慢了。”何祥伢说。

  张婆婆说,老伴因中风偏瘫,在家里躺了十几年,去年8月去世。这些年,她一个人照顾两个人,实在辛苦。老伴去世后,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没了,母子俩的生活更加艰难。目前,社区为何祥伢办理了低保,每月可领840元,另外,母子俩还购买了家属工保险,两人每月可领1600元左右,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还是远远不够。“他一个月要透析九次,医保报销后,每次费用需要219.8元,加上交通费,每月至少需要2500元。”张婆婆说,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开销,她不得不去餐馆洗盘子、帮人看孩子挣钱。

  大塘社区居委会书记柯建红说,张婆婆这个家庭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希望社会好心人能给予他们帮助。

  张婆婆说,自己眼前就这么一个儿子,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死去。目前,他们承担不起巨额的透析费。另外,她希望好心人能给儿子捐一台电脑,那样儿子在家可以上上网,不至于很空虚。

  如果你想帮助这个家庭,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714-6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