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城七夕广场的织女塑像。 刘希平 摄郧西县城七夕广场的织女塑像。 刘希平 摄

  国家级贫困县“七夕”造富神话

  作者:刘希平

  湖北省郧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六年前,在请专家论证其为“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后,该县开启了依托“七夕”神话推动旅游立县的庞大计划。六年过去了,“七夕”神话到底给郧西带来了什么?这个国贫县的“七夕”造富梦能走多远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

  这是湖北省郧西县为宣传自己是“牛郎织女”故里而喊出来的响亮口号。8月20日,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将迎来第六个“七夕”文化旅游节。

  因境内有一条名为“天河”的河流,被郧西县论证为,这条河是“牛郎织女”在郧西相会的“铁证”。

  6年前,郧西县在请专家论证其为“牛郎织女”文化发源地后,一场借助“七夕”推动旅游立县的造富行动随即展开。该县修建了“七夕”广场,铸造了世界第一大铜牛,修造了世界唯一的人造月亮。同时,该县还耗资数百万元给“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塑像,并号称要打造占地1000余亩的世界婚博园。为了增加“七夕”节的娱乐氛围,该县曾不惜重金举办晚会,并广邀明星现场献唱。

  6年后,法治周末记者再次赶赴郧西县探访时发现,曾经在主政期间力推“七夕”节的原县委书记胡俟因涉嫌严重违纪,已被湖北省委纪委立案调查。而占地1000余亩的世界婚博园奠基5年后,至今仍未动工,千余亩项目地上依旧是杂草丛生。

  “七夕”神话真能助推郧西摆脱贫穷生态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七夕”造富梦到底能走多远?

  “七夕”运动曾如火如荼

  夜幕降临后,成群结队的郧西县城居民走出家门,来到天河边的七夕广场散步纳凉。广场对面的大尖山上,树影中分布着不规则的灯光,看似“繁星点点”;“时空隧道”则随着一曲《最浪漫的事》,闪烁着七彩霓虹……

  “还过几天,等‘节日’一到,这里更热闹了。”坐在广场木凳上纳凉的王大爷,摇着手中的扇子说。

  王大爷所说的“节日”,即是该县每年都要举办的“七夕”文化旅游节。对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以前每年的“七夕”节,是全县最热闹的日子。

  郧西县为何每年都要举办“七夕”节?这还得从6年前的一场“七夕”文化发源地专家论证会说起。

  因为郧西县城旁边有条河名叫天河,加上民间曾经传说郧西就是“七夕”文化发源地。于是,一个依托“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助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计划,摆上了时任郧西县主要领导的案头。

  2009年7月,郧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开发‘七夕’文化,提升郧西人气”的发展思路。此前,山东沂源、湖北襄樊、河南南阳也曾加入过“七夕”发源地争夺战,但最后因只停留在理论研讨上,都未成气候。

  2010年7月29日,第二届中国“七夕”文化研讨会在郧西举行。一些民俗专家通过论证后一致认为:“郧西是中国‘七夕’文化发源地之一。”

  “郧西有中国唯一的天河,在这里带‘天’字头的地名就有8处。”郧西官员曾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七夕”发源地对于郧西来说是实至名归。

  2009年11月,郧西县在县委十二届三次会议、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建设天河生态文化旅游圈,用“七夕”文化将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为了将“天河”打造成“爱情之河”,郧西县投资6600余万元对天河主干道和支流二道河进行拦河建坝,蓄水开发,共修建挡水建筑物7处,装设自动翻板门74扇,形成人工湖面40公顷。在天河岸边的广场上,还卧有一尊大铜牛。铜牛的简介显示:该铜牛为世界最大卧式铜牛。在“七夕文化”的传说中,它是牛郎织女得以相知相识并成为佳偶的重要媒介。而在郧西县城标志性山峰大尖山顶,还建造了世界第一大人造月亮,在山体上有14个星座图案,形成“众星拱月”的画面。

  2010年2月,郧西官方通报显示,连同“七夕工程”在内的25个重大项目,要花费14亿元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