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中国70年)湖北宜昌借力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实现两次腾飞
中新社宜昌8月4日电(中新社记者 郭晓莹)“2019年上半年,宜昌市地区生产总值2077.54亿元(人民币,下同),总量湖北省第二,增幅8.2%。”湖北省宜昌市近日发布了“期中成绩单”,显示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宜昌这座位于湖北西南部的长江沿岸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峡江小城,市区面积仅34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1.51亿元。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先后选址宜昌,从此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
1970年12月,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动工,宜昌抓住机遇拉大了城市“骨架”。到1988年工程完工时,宜昌市区面积和城区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28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5亿元,由一座峡江小城过渡到中等城市。在宜昌城市变迁史上,葛洲坝工程被视作是宜昌的第一次振兴。
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宜昌率先启动三峡移民安置,确保了工程开工、蓄水、通航、发电目标的顺利实现。宜昌市三峡坝区工作委员会提供数据显示,宜昌共完成移民搬迁15万人,192家工矿企业搬迁调整。
与此同时,宜昌借力三峡工程建设,一方面迅速改善和更新通讯设施,加快交通、供水、供电等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空前发展;另一方面,宜昌发展和扩建了一批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由此,宜昌发展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洼地,由一个中等工业城市发展为以水电为中心,以原材料工业和轻工业为骨干,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大城市。
20多年来,宜昌在服务三峡工程建设中谋发展,借景、借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水电工业、特色农业等,经济发展逐渐从工程推动型向内生型转变。
近年来,宜昌不断谋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支持和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对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倒逼建材、机电、冶金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壮大具有生态优势的产业。
经过多年努力,宜昌的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崛起,兴发、安琪酵母、人福药业、长江钢琴等精工制造畅销海内外,16个产品产量全国第一、9个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宜昌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下降20%以上,“化工围江”的格局得到根本改变,绿色发展指数在湖北省排名第一。
“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是宜昌实现两次腾飞的直接引擎。”宜昌市三峡坝区工作委员会党工委书记、主任罗毅介绍说,从1970年葛洲坝建设时GDP不足10亿元,到2018年突破4000亿元,宜昌借助重大工程外力助推,激发内力驱动,形成“临坝城市”独特的发展优势,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邓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