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9日电 据“湖北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咸宁市博物馆、崇阳县博物馆、通城县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围绕崇阳县天城镇王家咀出土的西周大甬钟,开展崇阳天城片区的考古调查工作,最终确认,王家咀与螺丝顶两处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其研究价值巨大。

  王家咀遗址曾于1996年出土高达75厘米的西周大甬钟,初步估算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

  螺丝顶遗址出土饰有青铜器纹饰的陶片、筒状残铜片、砺石,表明存在发现铸铜遗存的可能,估算遗址面积约13万平方米。

  两处遗址隔隽水相邻分布,相距约3千米,以陶器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似,其间无疑应存在密切联系。

  咸宁地区以往出土商周时期青铜重器数量较多,部分器物规格极高,密集分布在咸宁市南部的通山、崇阳、通城三县。1962年至今,这一区域已发现至少11批共13件晚商至春秋时期青铜器,器类以礼乐器钟、鼓为主。其中就包括我国现知年代最早的商代铜鼓,西周时期体量最为重大的铜甬钟。

  包括本次调查的王家咀铜甬钟在内,咸宁“南三县”以往发现的9批西周铜甬钟均为“越氏钟”,其形制与纹饰特征不同于中原地区同类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流行的文化因素。与铜钟相关的陶器文化面貌亦与西周文化差异巨大,表现在陶质陶色、纹饰与器类构成等方面。

  这些都表明,咸宁地区分布着一支异于中原地区西周文明的重要青铜文明。如果从更大的时空范围看,根据我国目前发现的越氏钟分布情况与器物规格可知,咸宁南三县及周邻地区应是长江流域两周时期青铜文明的一个中心区,其研究价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