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金陵女大难民营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五为程瑞芳,左四为魏特琳图为:金陵女大难民营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五为程瑞芳,左四为魏特琳

  明天是首个国家公祭日。记者昨日获悉,第一个以日记形式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是湖北女子程瑞芳。

  是怎样的愤怒、勇气和智慧,让这位时年62岁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写下3万余字的泣血日记?77年后的今天,记者连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责人(以下简称纪念馆负责人),请他揭秘那段尘封的往事。

  84天写下3万余字

  1937年12月17日夜晚,刺耳的刹车声充满着诡秘和恐怖的气息。片刻,一队日本兵下车,以搜查中国士兵为借口,闯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简称金陵女大,现南京师范大学前身),挑选并强行带走10多名年轻女学生。

  “现在是十二点钟,坐此写日记不能睡,因今晚尝过亡国奴的味道。这种亡国奴的苦真难受,我要自杀……今晚拖去11个姑娘,不知托(拖)到何处(强奸),我要哭了,这些姑娘将来如何?……”

  昏黄灯光下,偷偷写下这段日记的,是时年62岁的程瑞芳。

  程瑞芳是湖北人,原姓乐,后从夫姓程。早年,程瑞芳从武昌护士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工作。南京大屠杀前,程瑞芳应邀担任金陵女大舍监(宿舍管理员)。

  从1937年12月8日到1938年3月1日,前后历时84天,程瑞芳几乎每天都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侵华日军暴行和内心感受写入日记,共写下3万余字。“字字泣血,句句垂泪,墨水混着泪水和血水。”纪念馆负责人如此评价日记。他介绍,程瑞芳的住处曾遭洗劫,财物曾被日军掠去,亲人也一度失去消息,她甚至产生过以自杀来抗争的念头,“为了写下这些文字,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受魏特琳影响写日记

  据了解,程瑞芳本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引领她用日记记录日军暴行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金陵女大教务长、美籍女教师明妮·魏特琳,也就是举世闻名的《魏特琳日记》的作者。

  编剧严歌苓曾证实,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获救的13名女大学生,正是以《魏特琳日记》中记录的受虐女学生为原型。

  作为美国教会学校,金陵女大被划为安全区,收容了1万余名中国难民。程瑞芳带领工作人员,把难民组织起来,使难民营逐渐建立起秩序。“魏特琳把程瑞芳称为亲密助手。她们一起为难民带来阴霾中的一抹阳光。”纪念馆负责人说。

  曾远赴日本控诉日军

  在日记里,程瑞芳多次强调,自己记录的是日本人的“罪证”。

  抗战胜利后,程瑞芳曾远赴日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她列举了亲眼看到的日军在校园里强奸、抢劫、杀人的种种证据,控诉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程瑞芳日记,从中国人的视角,有力控诉了日军在安全区内外烧杀奸抢的滔天罪行,揭露了安全区也无法保障难民安全的事实。”纪念馆负责人评价,《程瑞芳日记》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东史郎日记》互相印证,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铁证,填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中的一个空白。

  2001年,尘封半个多世纪后,这本泛黄的日记被偶然发现。如今,这本日记被珍藏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武汉度过最后时光

  汉口鄱阳街洞庭村,有一幢红砖小别墅。1952年,程瑞芳离开南京回到武汉,在这幢小楼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程瑞芳的曾孙程军,是中百仓储总经理。他回忆,祖奶奶非常注重仪表,爱穿旗袍,腰板笔直。“她晚年主要的事情就是写信、回信。几乎每天,她都会收到来自国内外的信和包裹,写来信件的都是她的学生。”

  1969年8月的一天,94岁的程瑞芳老人早起后告诉孙辈们自己有点不舒服,喝了两口麦乳精,就不喝了。一会儿,她闭上眼睛,安详地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