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分享生命

  刘 源:

  一家三口,数十年献血472次,献血量可挽救700多人生命,江城第一“热血家庭” 当之无愧。而刘源,正是这个家庭的带头人,累计献血197次。他和妻子郭珍玲、儿子刘明明成为江城无偿献血的表率。

  刘源是武汉市信访局公务员,早至1977年开始献血,经历了江城献血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刘源称自己早期的献血为半自觉,“单位组织,集体献血”。

  到1998年,随着《献血法》在全国施行,武汉进入无偿献血阶段。当年3月,江城街头出现了第一辆献血车,很多市民还在观望时,刘源带头上了车,挽袖献血。他称这之后献血为“自觉阶段”。

  在献全血的时期,一年最多献两次。为了牢牢记住,刘源把献血安排在两个时间,上半年的3月5日学雷峰日,下半年的国庆节。

  在他的带动下,1999年,儿子在部队报名献血。一封家书寄回来,作为母亲的郭珍玲感动、敬佩,还有心疼。之后,郭珍玲也加入无偿献血中。

  2004年开始,成分献血作为一种献血新方式在江城出现。成分献血是献出血液中某种成分,间隔期只有14天到一个月,但每次献血时间约1小时,需要付出更多时间。“这样献血次数更多,能救更多人,为什么不参加呢?”从此,全家参加成分献血。

  有观念认为春节见血不吉利,每到春节长假,献血人数锐减。刘源一家了解这种情况, 2012年大年初一,一家人一起去献血,带头破除偏见。

  刘源表示,全家的经历表明,献血利国、利民、利己,对身体无害。作为党员,更要起先锋模范作用。

  去年,郭珍玲到达60岁的献血年限,明年春节,刘源也将年满60岁,夫妻俩表示,能献血是种幸福。刘源仍在坚持每月献血,“我会站好献血最后一班岗”。

  全家成第一热血家庭 献血40年 站好最后一班岗

  方向军:

  由路人到献血者,只有伸出一支手臂的距离。海军工程大学职工方向军女士,是参与江城街头无偿献血市民中的普通一员,而她把这一简单的善举紧持了14年。

  2002年,方向军带着2岁女儿在江汉路逛街,经过佳丽广场献血屋,看到有人献血,也想做一件有价值的事,于是伸臂献血。

  最近,当武汉血液中心工作人员打印出她的献血档案时,方向军自己也有些不敢相信,14年来年年献血,总计9200亳升,已经是一个成人全身血量的两倍。

  方向军献的是全血,这也是我市临床用血量最大的一种类型。她曾尝试过成分献血,因为体检一项指标不达标,最终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献全血方式。这种方式每次献血至少要间隔半年,一年最多献两次。由于间隔长,很多人容易遗忘,而方向军一年未落,持之以恒。

  在方向军看来,献血只是件平常事,以致她多次献血,都没有告诉家人。也许第一次献血会有犹豫,跨出第一步,再献血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她表示,真正到舍己救人的关口,很多人不一定迈得出步子,而献血是最好的力所能及的救人方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4年来,方向军身体一直很好,她把这看作献血的最好回报。让她感动的是,很多年轻人、大学生们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她用献血的善行影响着女儿,再过两年,女儿满了18岁,也希望参加无偿献血,作为成人礼。

  由路人到献血者只需伸出手 14年献了两个人全身血量

  柳爱民:

  柳爱民是“武汉稀有血型互助会”的资深成员,他的血型是Rh阴性,在汉族中,这种血型只有3‰,因为稀少而被称为“熊猫血”。在江城,像柳爱民这样乐于献血助人的“熊猫大侠”约有600多人,他们守护着江城3万多稀有血型者的生命健康。

  1997年,在外地读书的柳爱民回武汉,目前是一家4S店工作人员。他笑称,第一次献血,只是想知道自己血型。知道后,他觉得身上有种责任,献血不仅救人,更是互助,在稀有血型上尤其如此。“如果我不帮别人,将来我有困难,谁来帮我”。

  柳爱民是稀有血型互助会的活跃分子,他称自己是“闹药”,搞活动,造气氛,希望更多人支持、参与无偿献血。

  因为是稀有血型,意味着需随时准备着,一旦有用血需要,随叫随到。为了保证任何时候献血都有好的质量,柳爱民平时生活很有规律,特别注意饮食,不敢随便喝酒。他表示,这也促进了身体健康。

  柳爱民的手机24小时开机。2009年10月7日,一名患血液疾病的孩子,急需输血小板,否则将因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柳爱民下班后接到电话,顾不上休息,开车从沌口到汉口来献血。

  去年6月5日,协和医院一名等待换心的女孩恰好是稀有血型,刚到单位上班的柳爱民接到通知,赶紧请假,没有比救人一命更重要的事,单位非常支持。他随后赶到血液中心,和另一位志愿者张巍一起献了2个治疗单位的血液,最终,换心女孩成功手术。

  从1997年开始,19年来柳爱民献了7000毫升的血,接近两个成人的全身血量。

  24小时开机 随时准备献血的“熊猫大侠”

  受血者家属感恩

  李梦涛:好心人的血救了母亲的生命 回报源于感恩

  今年41岁的李梦涛是江城著名的献血达人,献血次数超过200次。很少人知道的是,他第一次献血,正是源于对母亲输血后生命获救的感恩。

  1996年,李梦涛的母亲害了一场大病,辗转到武汉同济医院,确诊是子宫肌瘤,由于身体内长期慢性失血,体内血色素极低,需要输血。就这样,在手术前和手术中,共输入了1600毫升新鲜血液,最终转危为安。这事在李梦涛心里烙下了不灭的印记,不知是哪些好心人捐献的血液救了母亲的生命。母亲也告诫他:“这些人的恩情我们不能忘,要还!”

  李梦涛一直在找这样的机会。1999年8月,他在出差途中,经过武汉商场看到一辆献血车,没有丝毫犹豫就上车献血,之后一直坚持献血。到2004年,他觉得自己身体条件好,又选择了献血次数更多的成分献血。2011年“五四”青年节,他用第100次献血作为礼物,迎接孩子的降生。

  “一个人N次献血比不上N个人一次献血”。 这是李梦涛常挂在嘴边的话。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献血,才能保证日益增加的临床用血需求。从 2007年开始,他自觉进行无偿献血宣传,还把自己经营的汽配城门店改成献血宣传屋,带动多位亲友长期献血。

  李梦涛说,自己的经历说明,血液对生命如此重要,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他将怀着感恩之心把无偿献血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