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2017年6月刊封面《中国慈善家》2017年6月刊封面

  原标题:校友捐赠连续三年位居高校前三甲,武大人为何热衷向母校捐赠?

  文丨白筱

  无论是政府主导,或是民间力量的自主爆发,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狂奔突进。其间,中国企业家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算得上绚烂夺目。他们中的一支重要且愈发重要的力量,是出身大学,在学校中找到或明确了价值追求的读书人。

  在读书人的商业世界中,商业逻辑从来不是全部。将商业上升到人文高度,有所选择,有所坚守,借商业关照社会,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和选择。事实上,越来越多地,我们看到他们广泛涉足非营利领域,贡献其商业财富,也贡献其商业智慧。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像文明的一丛明火,迎来送往,给来者能量,也给来者温度。只要有人愿意,出发远行时,他可以视这丛火为寄托,并用它引燃手中之炬。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历中国百年兴衰,有置身永恒人性之上的文统、学统,薪火相传,英杰辈出。《中国慈善家》本期封面专题中,此五位武大校友均是在中国商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家,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改善社会的愿力、能力和作为,无论在商业建树中,抑或商业之外的社会参与和投入上,他们至今明亮着与母校武大高度统一的人文气质。他们以出身武大为傲,同时,也让武大引以为傲。他们,同属“武大帮”。

  从中国古代四大商帮晋、徽、潮、甬开始,地域商帮绵延至今千百载,他们分化、融合、消失或萌发,虽不断演变,但本质并无不同。他们怀着乡愁从家乡走出,在外相互帮扶,同升同达,他们念着“苟富贵勿相忘”,达则济馈一方乡土。

  随二十世纪一叶翻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随之开启。大学,有别于地域乡土,成了知识分子们的精神故乡。出发时,他们不必怀有乡愁,因为大学能给的是知识和人文熏染,他们都带得走,他们也不必担心忘记彼此,有相同价值追求的人,总会在途中相遇。他们不再只是回报乡亲父老,同时也将资源与智慧投入到更大的公共空间里。

  从地域纽带到精神纽带,大学商帮像某种进化,或许会成为未来中国商帮的主流形态,现在,他们很可能正在萌芽。

  校友捐赠的武大样本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文丨袁治军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网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武汉大学校友累计为母校捐款16.41亿元,位居中国高校校友捐赠排行榜第三位。以第五套百元人民币的规格来计算,这笔钱重18.87吨,如果将其一字排开,长度约为2543公里—这大约是北京到拉萨的直线距离。

  据统计,累计为武汉大学捐款最多的五位校友分别是: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1.47亿元);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1.14亿元);武汉当代集团创始人艾路明、周汉生等(1.02亿元);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1亿元),以及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振华(6000万元)。仅这五位校友,就为武汉大学共计捐款5.23亿元。这些款项,有些被用于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有些被用来设立奖学金、资助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