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市场中有哪些组织可以作为合作伙伴进驻社交平台呢?目前笔者能想到的归纳为以下几类:
1.自发性兴趣爱好组织 2. 自发性社交组织 3.收费性的各类社交机构 4.校园的各社团 5. App活动粉丝团 6. 同城订阅号 等等
OTO 社交的运营分析 :
(1) 线下社交实体种类较多,几乎覆盖了大中小城市,可以触达绝大多数的社交产品用户;
(2) 官方介入,以联合运营的方式推动线下社交进行,可以一定程度保证活动符合社交产品的市场定位,用户需求;
(3) 线上、线下社交已有一定部分重合(例如LBS兴趣群组),此为提供了双方合作的基础;
(4) 整个社交闭环形成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用户的粘性会大大提高,并且可以增加商业化、盈利点的规划,带来商机;
(5) 满足用户走向真实线下社交的原始需求,一定程度可以改善社交产品平台的风气,有利于洗去“约炮”等污点;
(6) 整合线下资源需要强大的地推能力,前期推广铺垫难度极高,一旦完成,将有非常大的市场壁垒。
安全与规范:
(1)因为线下社交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一旦出现纠纷事故,容易对社交平台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害。社交产品官方能力尚不足于面面俱到,体验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和监控相关规定;
(2)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落实(产品方、用户、线下实体)的利益和责任,可持续地运作;
笔者总结:“活动“这功能,在陌陌很早之前的版本就更新出来了,为什么收效甚微(笔者不靠谱地随机调查40多位陌陌好友反馈结果得知她们知道有这功能,但从没使用,原因无非两点:不确定性,不安全)。加之近期获得A轮投资且以”活动前置“标榜创新的微聚,一上线就主打先约会后社交的概念,逐渐笼络了千万级用户。但是事实是不是这么美好呢?用户是不是都先去发个活动信息,约or被约见了面再构建社交关系呢?
经过笔者长达半年,男女双号交替测试的数据发现:发活动这一核心功能几乎成了鸡肋,男性用户发活动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女性用户的成功率则随着样子的美丑呈正态分布。这道理其实不难发现,在大背景下,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约会容易出事故,新闻多有报道,加上社交平台没有很正确的树立品牌形象(一般社交产品在应用商店的介绍描述多以:解决寂寞,快速交到意中人云云,进一步削弱线下社交的信任度。于是乎,男的怕被割肾,女的怕被强x,这样的氛围下,谁还敢和陌生人去一个不知道什么地方做一些不知道什么事情。
这里就给OTO社交系统一个突破点,上述活动功能的缺陷总结就是缺乏安全感,不够有趣。那么结合线下社交实体的社交号,怎样满足这个用户痛点呢?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线下社交组织为本次约会活动作信任背书,用户去哪里,安不安全,都是有历史依据的。多品类的社交组织满足安全之上的有趣读,今天可以去户外摄影,下周约去早起登山……
虽然,没有线下资源支撑的用户自发活动,具有最灵活自由的活动方式,也最贴近用户的需求。但是在中国国情背景下,至少有一段时间不能很好表现出来。相反,融入一定线下资源的社交号,虽然牺牲了一部分灵活性,但是换来的是每一次活动的安全,真实,有趣。
所以移动社交的OTO 之路,重点在于:如何安全,有趣的约 。
扫一扫关注姑婆那些事儿公共账号。
“姑婆那些事儿”是互联网运营推广干货分享平台,每天一篇互联网干货文章,让互联网一线从业者和你面对面分享经验。
欢迎订阅姑婆微信号(gupo520)及姑婆新浪微博(微博搜索“姑婆那些事儿”),欢迎给我们投稿,来稿请发送至邮箱:gupo10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