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起源于中国,是近代果树史上由野生到人工商品化栽培最成功的植物驯化案例之一,也是世界餐桌上的宠儿。为倡导全社会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9月22日,武汉植物园联合湖北省植物学会、武汉植物学会以“小猕猴桃的大学问”为主题开展了2024年植物总动“园”全国植物园科普活动。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武汉植物园便致力于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工作,现已成为全球猕猴桃遗传多样性程度最高、基因型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宝库,拥有超过1040份资源、120个栽培品种(系)及54个自主选育的新品种,成为国际公认的猕猴桃资源保存、研究和品种选育中心之一。武汉植物园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猕猴桃领域的卓越成就,更为全球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引领着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方向。当天,一场猕猴桃的奇异之旅在武汉植物园拉开。活动以猕猴桃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主线,让公众通过品、看、学,全方位体验猕猴桃魅力,共赴猕猴桃奇趣之旅。

  猕猴桃的老家在中国 一颗小“桃”的奇异之旅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猕猴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3000多年前的《诗经》就已经有了记载。全球54个物种,52个分布在中国,中国是猕猴桃的原生分布区。”,武汉植物园主任王青锋研究员以“猕猴桃的栽培驯化历史”为主题,在武汉植物园楚杉科普讲堂开讲,为公众揭秘猕猴桃的“前世今生”。王青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公众展示了猕猴桃的栽培驯化历史和武汉植物园猕猴桃学科的发展历程。从野生果实到餐桌佳肴,从精准扶贫到美丽乡村,从隐匿山林到誉满全球,是科技赋能了一颗小“桃”的奇异之旅。

  讲座结束,公众还参观了图文并茂的猕猴桃科普展,展览介绍了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的科研历程和重大成果,增强了公众对猕猴桃产业的认识。猕猴桃分雌雄,种植的时候要注意按比例“配对”。听到膨大剂不用“谈虎色变”,如何科学使用做到对人体无害?如何挑选猕猴桃?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都能在展览中找到答案。

  畅享舌尖上的甜蜜 了解如何选育好吃的猕猴桃

  “好甜呀”,甜蜜的试吃环节开启,猕猴桃品鉴会让在场公众大饱口福。由武汉植物园自主选育的‘东红’与‘金美’两大猕猴桃“明星”品种登台亮相。工作人员介绍,‘东红’风味浓甜可口,抗逆性强,极耐贮藏,是世界商品性状最优良的红心猕猴桃品种之一,获得柏林果蔬展创新金奖,在中国种植近30万亩。‘金美’属于特早熟高糖猕猴桃品种,2024年刚通过了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还未在市场上大规模推广,当天的公众属于抢先尝鲜,非常有口福。

  品鉴会上,100多位社会公众在专家的指导下,对‘东红’猕猴桃和‘金美’猕猴桃等优质品种进行了品鉴打分,为猕猴桃育种和市场化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奇异家族”大不同 中国猕猴桃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猕猴桃展览区内,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猕猴桃吸引了不少公众的目光。阔叶猕猴桃、网脉猕猴桃、安息香猕猴桃等17种猕猴桃实物亮相,展现了猕猴桃家族的庞大与多样性。果肉橙色、风味麻辣的大籽猕猴桃,长着尖尖“嘴巴”的对萼猕猴桃,身上都是斑点犹如穿着“迷彩衣”的阔叶猕猴桃,从果肉颜色到果实风味,“奇异”家族让人大开眼界,中国丰富的猕猴桃种质资源让人倍感自豪。科研成果的落地还让“果盘子”更丰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中心李大卫研究员为现场公众介绍,武汉植物园自主选育的‘东红’、‘金艳’、‘金桃’,实现了全球商业化授权推广,累计在意大利、智利、阿根廷、南非等全球多个国家种植,形成了国际品牌,在全球高端市场销售。武汉植物园的猕猴桃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更在国内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连接科技与民生的桥梁。

  据悉,9月22日-10月22日,中国植物学会联合全国75个植物园将举行2024年植物总动“园”全国植物园科普活动,共同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本次科普活动倡导全社会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以人类与“植物星球”为主题,围绕植物与食物的关系,聚焦食物驯化、基因组改良、植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区域特色植物资源挖掘等内容,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活动还得到湖北省科协“红色赋能 党建强会”活动的大力支持。

  一场关于猕猴桃的奇妙探索不仅让公众领略了这颗中国原生果实的非凡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野生到餐桌,从国内到国际,猕猴桃的“奇异之旅”不仅是中国科学家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大食物观”理念下,中国对全球食物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通讯员 陈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