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肖刚(左)和同事出门夜巡 图为:肖刚(左)和同事出门夜巡
图为:肖刚和同事登上货船,进入轮机舱检查设备安全。 图为:肖刚和同事登上货船,进入轮机舱检查设备安全。

  11月7日晚8点多,连绵的秋雨,给夜幕下的武汉军山长江大桥蒙上了一层雾气。雨滴打在身上,更添几分寒气。肖刚和同事吃过一碗鸡蛋面条,洗干净碗筷,穿上套鞋,拿起电筒,打上雨伞,走入了屋外的夜色中。

  作为蔡甸区港航管理处军山站的负责人,这个夜晚和他一年里其他300多个夜晚没有太大的不同:运送砂石的货船随时都会进港靠泊。征收规费,检查证照,排查安全隐患,这些工作一项也不能耽误。长江上来往的货船船主因此给他和同事们起了个绰号,叫长江边的“夜游侠”。

  每月300元月租民房办公

  沿着军山大桥下的长江大堤,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一栋两层楼的砖瓦房。门口挂着“蔡甸区港航管理处军山站”的标牌。这栋房子,其实只有一楼的60多平方米面积,是站里职工的活动范围。军山站原先的办公楼离大堤较远,站里又没有车,巡查岸线不方便,2005年,肖刚向领导建议,以月租300元租下了这栋旧房子的一楼。

  进门右手第一间房,是打印票据的办公室,兼做肖刚的卧室。进门右手第二间房里,两辆电动车正在充电。直到去年5月以前,站里的交通工具都是几辆破旧的自行车。19公里岸线的巡查,都是靠他们踩着踏板走完全程。去年5月,港航管理处为他们配置了一辆电动车,今年5月又增加了一辆,这就是站里全部的“执勤车”。

  进门左手第一间房是夜间值班队员的宿舍。第二间房,是大家的厨房,一张桌子就是灶台。桌上还放着几个鸡蛋和一个土豆。肖刚说,夏天货船进港高峰期时,晚上几乎每个小时都会有电话打来,来不及吃晚饭,巡查归来,就着鸡蛋、番茄,下点面条,就是一顿,“现在没那么忙,但几个大男人本来就不怎么会做饭,再加上条件简陋,确实没法讲究。”这个发际线已经有些后退的汉子介绍这些时,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显得比他的实际年龄——39岁,要更老一些。

  19年坚守记下每条小路

  因为正值长江枯水期,进港停泊的船只并不多。一艘货船停在了离军山站几百米的一个码头。肖刚和同事打着伞,带着记者步行去巡查。从站里走上大堤,再从一条小路走到江边。有一段路没有路灯,伸手不见五指。手电的灯光还没有照到码头的栈桥,他的声音已经响起:“这边有根钢缆,当心,我给你照着。”从20岁来到军山站,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9年,每一条小路,都记在他的头脑里。

  走到货船边,靠泊的趸船上堆积的小石子,让记者一时找不到立足的地方。身后传来一声响,回头一看,肖刚已经踩着系缆绳的铁桩,跨上了一米多高的船舷。19年来,像这样跨上过多少艘船,他自己也说不上来。不过他说,在夏季高峰期,最忙的时候几乎是每个小时都有船进港。在岸边走娴熟了,几乎不用看铁桩的位置,就知道到哪里该抬脚了。

  登上这条1000多吨的货船,肖刚和同事直接走进了轮机舱。肖刚蹲下来,用手电照着,仔细检查发动机的情况。他不时询问船主,油水分离器工作是否正常,机器运转时漏不漏油。船舱里配备的救生圈、灭火器等设备,他也仔细地看了一遍。

  肖刚说,船只在航行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许多都是小隐患积累造成的。在停泊时仔细一点,就可以避免许多事故,甚至挽回不少生命。

  每到整点就要设一次闹钟

  港航管理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检查过往船只的相关资质和证明,并收取规费。近年来,砂石等建材需求量大增,不少船主夜间超载行船,利用夜色进港卸载,躲避处罚和收费。军山站的管辖岸线长达19公里,分布有9座码头,一艘载重量5000吨的自卸船,一个半小时就能将所装的砂石卸载完毕,往往执法人员还来不及到码头,船只就已开走。

  为了避免国家规费流失,保障长江航道安全,肖刚和同事在高峰时,后半夜几乎每一个小时就要巡查一次。为防止睡过头,手机每到整点就设置一次闹钟,“累到极点,人站着都能睡着。”

  军山站是蔡甸区交通局的一块“飞地”,从蔡甸城关坐车到站里,要一个多小时。站里总共只有6名工作人员,其他人值班一个星期,可以轮休一个星期,而肖刚几乎是白天黑夜连轴转,一个月也难得回一次家。作为站里的负责人,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600元。

  为什么不想调回城关,做一份更轻松的工作?肖刚沉吟了一下,说到,以前单位的情况并不是太好,作为党员,他有责任坚守下去,用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我们更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