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长6.1公里

  设计使用寿命长达百年

  2007年,武汉CBD建设进入“快车道”,已经开始着手规划综合管廊。彼时,这是全国唯一在城市中心区建设的综合管廊,也是华中地区第一条城市综合管廊。

  目前,武汉中央商务区综合管廊采用干线综合管廊和支线综合管廊相结合的布线方式,总长6.1公里,其中干线管廊3.9公里,主要沿云飞路、振兴二路等道路布设,呈“T”字形状;而支线管廊也有2.2公里,主要沿珠江路、商务东路、泛海路等道路布设,呈“P”字形状。

  学子们现场看到,双仓地下综合管廊的两侧墙面上布设了密密麻麻的支架,每条支架目前设置了7层托盘,用于有序放置缆线。武汉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负责人胡建军介绍,如果以后管线需要增加,只需调节托盘的间距便可。“传统的破路直埋方式,最多只能使用20年左右。综合管廊的灵活设计使用寿命可以长达100年以上”。

  据了解,截至目前,武汉中央商务区支线综合管廊建设基本完成,干线综合管廊建设完成2.97公里,部分电力电缆已敷设。计划6月完工。全程采用智能系统

   地下情况一目了然

  在长达数公里的地下管廊系统中,学子们频频发现一种黄色仪器,其屏幕上均有数字显示。带着疑问,大家请教了胡建军。

  他解释,黄色仪器是在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的一组气体检测器,分别检测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当这些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系统可联动风机进行排风。这样的装置在管廊内平均200米范围内就设置一个。

  记者随机检查其中一个仪器,发现管廊内的氧气对应值为209,其他三种气体含量数值均为0。此时,正值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进行管廊内挥发气体成分检测。他告诉记者,通过多处采样检测,未发现管廊内含有害气体。这一结果与气体检测器显示相符。

  除了气体检测系统,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则采取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一个通风口处设机械排风兼排烟风机。当管廊内温度超过40℃时,温控风机自动开启;当管廊内温度低于35℃时,排风机自动关闭。

  为了确保安全,管廊中每隔10米就安装自动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会自动开启进行灭火。在双仓地下综合管廊采用了两种自动灭火系统:超细干粉灭火器和气溶胶灭火器。其中超细干粉灭火器用于高压仓,灭火效率高、速度快,能够迅速控制火势和扑灭火灾;气溶胶灭火器用于综合仓,按照防护单元设置灭火装置及气体消防控制器,可扑灭固体、液体及一般电器火灾,灭火效率较次于超细干粉灭火器。

  有细心的大学生发现,在每根高压电力电缆的表面都有两根蓝色的细线依附在电缆上。原来,它们是温度测量装置,可准确测温,并将温度传送至监控室。

  回到地面,最后参观综合管廊监控室,电脑显示屏上清楚显示地下管廊中多项数据指标。胡建军告诉学子们,“工作人员坐在监控室内可对地下的空气环境、电缆的输电量、负荷量乃至缆线表层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一目了然。”

  武汉中央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的综合仓内,除了给水管道和各种电缆外,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火情监控、自动灭火等多种智能化设备 记者李永刚 摄

  链接>>>

  2049年武汉市地下综合管廊将超过700公里

  昨日,记者从市建委获悉,至2049年,武汉市城市地下管廊将达到784.1公里,总投资达780亿元。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建设现代化、科技化、集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城市公用管线建设综合化、廊道化的发展必然趋势。

  2015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工作后,武汉市立即行动,编制了《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制定了《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和《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其中,对武汉市未来33年间的地下综合管廊进行了规划,至2049年,武汉市城市地下管廊将达到784.1公里,总投资达780亿元。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起至2049年,武汉市共进行三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至2020年,武汉市将在中央商务区、光谷中心城、吴家山、中法生态新城、黄孝河、武昌临江区域等武汉三镇的13个地点完成规模为141.1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至2030年,武汉市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扩大至566.5公里,最终在2049年实现784.1公里的规模。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可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为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地下空间。

  (记者李俊 黄哲)

  今年全国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达2000公里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今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居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