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人士与王继民老师及亲戚交谈。通讯员张友钊 摄爱心人士与王继民老师及亲戚交谈。通讯员张友钊 摄

  本报记者姚传龙 通讯员张友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昨天上午,73岁的退休教师王继民,远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绍廷村,接受武汉晚报记者教师节的问候与采访,用半生不熟的武汉话吟诵起了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

  随夫探亲扎根云南乡村

  王继民,女,汉族,现年73岁,武汉市人。她初中毕业后到湖北省水利厅上班,未婚夫在湖北省空军某后勤部队服役。1962年7月,19岁的她跟随未婚夫前往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探亲,因未婚夫母亲“以死相逼”,强烈要求儿子留在身边,她再也没能回到武汉,从此远离父母,扎根云南昭通山区。结婚后,她相夫教子几年,从24岁开始教书,55岁退休,担任小学语文老师31载。

  片区支书李仕均介绍说,王老师在绍廷村担任代课教师,一干就是31年,报酬从最初的2分工分,到5元工资,再到退休时的82.50元;但2013年,党和政府给了他们代课教师一定政策,解决了部分待遇,现在每月补助大约有2000余元。

  一周前,盐津县爱心公益组织负责人范贤超,在一次下乡途中了解到,王继民老师因年老多病,加之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去年意外离世更是雪上加霜,急需关怀。范贤超随即向盐津同乡讲述了王老师的坎坷人生及家庭遭遇,尤其是她放弃在湖北省城省直机关的优越岗位,把31年的青春奉献给偏僻的绥江大山里,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关注。

  “老人现在的心愿是找到失散多年的弟弟,回到阔别54年的武汉,走一走,看一看。”日前,范贤超致电武汉晚报新闻热线,希望武汉晚报记者帮助寻找。

  听闻母亲病逝晕倒讲台

  昨天上午,记者辗转联系上了王继民,对于多年未曾耳闻的武汉话,老人很是激动。34年过去,老人的武汉话不再标准,但她依然尝试着用武汉话与记者沟通。中山公园、民众乐园等不少老地名出现在老人的话语中。

  谈到自己的教书生涯时,老人充满自豪。“我教了一辈子的书,教出很多学生,他们都成了才,走出了大山,回报了家乡,我十分知足。”王继民说:“我目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陪我度过童年的老屋,找到我的两个弟弟,给自己的父母烧两张纸,磕两个头,亲自叫一声爸和妈。”说到这里,王老师哽咽,久久没能说话。

  “那么多年了,怎么没有想到过回来,是否想过回到自己家乡发展?”对于记者的提问,王继民的回答无奈中饱含深情:“我教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他们不容易,我也舍不得。再说,路途那么遥远,自己的钱也不多。”

  她说,记得母亲去世的时候,正在上课的她,突然收到一份母亲病逝的电报。她当即晕倒在了课堂上,因为没有钱,不能回家乡戴孝。放声痛哭两天后,她向邻居借了5元钱汇出,请侄儿代自己买点纸钱烧给母亲。但两个月后,侄儿来信说汇款未能收到,对此,王老师至今愧疚无比,悲痛难忍。

  “我两个弟弟一个叫王维钊,一个叫王维富。”上世纪90年代,他们还有书信往来,可是随着弟弟家庭住址变更,一家人从此断了联系。

  帮老人圆回家乡看看的梦

  范贤超对老人进行慰问,得知老人的意愿后说,他们的爱心组织可以筹款2000多元,作为老人回家的路费,但是两个弟弟音讯何处,武汉这边是否有爱心组织能够帮助老人回家,他们希望武汉晚报帮助寻找。

  中秋节是人月两团圆,昨天更是第32个教师节,在这里我们以“团圆”的名义进行寻找,寻找王继民的两个弟弟,也希望有武汉地区的爱心人士,帮离家54年的老人回家乡看看,实现这位扎根大山的老教师最后愿望。

  有知其弟弟信息或有意愿帮助老人圆梦者,请致电本报热线82333333。